时代的转折点

2024-06-09 07:07:36

        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有什么区别?

        这话怎么说来的?不好回答啊。区别还是挺大的,应该说还是“质”的区别。这样说吧,八十年代,中国还算是“农业社会”吧,像极了七十年代、六十年代,个体收入比较少,所以基本不消费,不敢消费,也没处消费,一切都是“自然经济”——自己做,自己用,自给自足。一切都保持在最低和原始状态。

       这样说吧,没馆子,也不能下馆子,每天自己开火,自己做饭,自己吃。不想做也行,上单位食堂,只是价格会高,你几十块钱的工资受得了么?

        除了吃,穿也是。从上到下,里里外外,一身的行头除了袜子,几乎没一样可以商店里买的,都是自己做的。说句不好听的,包括内裤都是扯一块布加工出来的。当时人们穿着,怎么看起来都那么统一、单调,很古朴的样子,从那时候的相片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家里带了一块料子布,说是拿到单位里做一身当时很时髦的西装。正好,同事新婚的老婆学裁缝出来,也乐得用我们的学学手。这在现在是能想象的么?

        当时也花钱,花在买磁带、买书上边,还有就是看一场电影,这就算是最大的“零花”。嘴馋了,也去饭馆子要个炒面,点几块钱的酱肉,就是最大的享受。对了,好像那时候吃饭还要票证的,这个你能想象得到么?吃一口肉蛋都是“奢侈”,你能想象么?

        感觉整个八十年代,几乎没有商品,不存在商品经济,收入少,花费少,虽然精神开始无限活跃,但整个社会肌体习惯性僵硬,还不怎么流通,不灵活。

        九十年代起渐渐好了,好多了,整个时代的转折点应该就在这时候。那会儿,结婚兴起“组合家具”,样式新潮,超级漂亮,十几二十寸的彩电及冰箱也替代了“三转一响”成为标配,说明啥?整体收入增加了,社会商品逐渐丰富了。

        还有一个“临界点”被突破:九十年代初,街道上一夜之间没有廉价开水供应了,无论是夏天摆摊的二毛钱的开水摊子,还是汽车站火车站的保温开水罐,都纷纷消失。瓶装的矿泉水一夜之间兴起,包括易拉罐的“健力宝”之类。这简直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跟后来的“超市”一个概念。

        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价格闯关期,也就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巨大的通货膨胀,人们的收入翻番式的增长,一切票证失效取消,全部商品市场化,然后,万民下海创业,各类大小日用商品极大丰富,一切都可以用钱购买。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包括日常衣装鞋帽,基本都是买了。我感觉第一批消失的七十二行里,应该就有“裁缝”这一行。

        接下来,“超市”登场了,整个就又不一样了。

        以后就不用多浪费笔墨了,基本跟现在一个模式。你这样计算:每一次的通货膨胀,都是对社会的一次巨大刺激,能量的一次释放,商品价格翻倍,你的收入也跳升,于是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活力与机遇,许多新鲜玩意儿又层出不穷,倒逼着你去买买买不停。

        八十年代后期我刚参加工作,一百块,到现在小一万,我涨了多少,国家又翻了多少,这中间都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尽可以脑补想象。

 

 

                                                         202469日星期日上午650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