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春天

2024-04-08 08:26:55

        四十多年前的改开就像是春天突然来临了……

        各种文艺杂志,书籍报纸,电影戏剧,相声音乐,大年画小人书,甚至民间的游玩杂耍年节社火,犹如雨后春笋,蜂拥而来,一时缤纷。

        整个西峰,不,是整个中国的世界都为之一变。

        那年月,电影院里有了海量的恢复发行的老电影,那叫一个耳目一新、震撼人心,小城西峰放映场由过去的二个,至少新增到了四个。

        小学生的我,居然能自己订阅起一份《中国少年报》,甚至还有《少年文史报》,内容五彩纷呈,留恋不已,天天期盼着能有下一期。

        自己订阅的杂志还有《少年科学》《少先队》,父亲在这方面是舍得花钱的。

        同学之间开始传阅一些从来没见过的好书,比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甚至有《水浒》《三国》。

        再后来书更多更杂,连《包公案》《彭公案》《七侠五义》《隋唐演义》这类的都登堂入室。

        街上流行的音乐先是新兴的电影插曲,接着有港台的靡靡之音,随后又传来台湾的校园歌曲。

        除去这些,造就了第一批中国的影星歌星的大流行。

        写小说的当然也有,首先出场的就是“伤痕文学”,接着又开始了诗歌的时代,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朦胧诗”,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是中国诗歌的又一个盛唐繁宋。

        当然少不了软绵绵甜腻腻的琼瑶三毛。

        好吧,这其间又产生了一种“武打片”的现象,当然我们有所不知的是,也是承接了六、七十年代港片的气息,接着流行起来《少林寺》《霍元甲》,还有《射雕英雄传》,一直漫延到了九十年代,甚至更久。

        兰州街头的书摊上,除去金庸古龙梁羽生,还有太多太多不知名的武林题材的,光怪陆离,谁个写,写给谁,这书谁在买,它存在的市场又在哪里呢?有什么价值含义,至今我也是弄不明白的。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也是纯文学的黄金时期,《当代》《十月》《芙蓉》《小说月报》,谁没有稀罕过呢?

        好电影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这里不能不单说一大批从外国引进的电影,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再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那叫一个幸福死人的日子。

        然后一切就戛然而止了。春天结束了,盛夏到了。

        所谓的盛夏,也许就是商业气息的大开启,从此以后,人们也许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钱上面,怎么挣钱上面,于是很文艺的,变得不怎么文艺了,文艺开始掉价了。

        说这些干什么呢,因为整理家里的旧书,这才发现,太多太多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各种各类,琳琅满目层出不穷,还有磁带唱片,真难以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

        二千年以后出的书,虽然一本比一本精装精致,但大都是在重复以前的内容,很少再有创新,没有作者了,没有作家了。

        当然,也没有如这这般的读者了。文艺的时代过去了,试问现在还有纯纯的作家么?《十月》在哪里,《小说月报》或者《读者》,你们如果活着,过得怎么样呢?

 

 

                                                                    202448日星期一上午65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不可断绝 后一篇:揭破真相的启示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