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24-03-20 15:48:42

        兰州的古玩地摊商为什么要赶到迷宫里的地下室呢?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二十年前——我又要讲到二十年前,所有卖古玩的都集中在兰州城隍庙,而这个城隍庙吧,就在省政府旁边不远,也就一墙之隔,你说名气大不大,好找不好找。

        话说当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甘肃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当时省里一把手马先生坐宫省政府,突然怎地部下就发动起军事政变,惊荒之余,翻墙从政府大院到了城隍庙,然后暗潜起来。

        想想那时候的隍庙是什么模样,地处什么重要位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还是回到二十年前,虽然比起解放前隍庙规模小了许多,好在地方还是这个地方,里边也人满为患,天南海北还有坐地虎,每个周末把庙里围挤到水泄不通。

        地摊上的东西也好啊,前朝的青铜,现世的麻钱,古籍契卷,鸡零狗杂,那是应有尽有,除了真东西,就剩下老东西了。

        新的倒也有,集中在两殿之间,一群河南人,人家也是公开透明,主卖一个“工艺品”。

        话又说回来了,唯一的不好之处在于,这时候隍庙里的三大殿空空如也,一个老物件也没有,全挤满商铺柜台,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即如此,“神仙”也为商人让路是也。

        那些年逛隍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周末早早,吃点东西,带个挎包,装几本钱币书籍,一壶白开水,坐33路电车一站到底,在张掖路步行街紧走几步,隍庙早就热闹异常了,然后转换成悠闲散步,从大门开始,走右路,从前至后,戏台前的广场主要是图书区,两旁边尽是零杂,外地来的居多,三大殿里的柜面东西老真,价格也不见得高,都是工薪级消费水平。后殿时有外地新疆的来客,带来一股异域民族风。最后再转到左边,一路出来。

        那时间,摆摊的,上铺的,开店的,有一批熟人,即便不搭话,时间长了也混个面熟,知道谁是哪个店面上的,干啥买卖的。

        书籍区里庆阳人不少。工艺品区是河南帮。兰州坐地虎都开着铺,更多集中在大殿里头占柜台。外地来的,在隍庙两边的空地找位置,先来先占,后来后到,经常为一尺地摊吵闹不已。

        转累了,出庙到门口吃碗肥肠面,然后复进门继续浪荡,尽兴才归。

        玩这行的,无论卖还是买,大都年岁不小,我那时三十来岁,算是年富力强的。能玩的大都比我更大,或者年岁相仿,很少有更年轻的那一层。

        转眼二十多年了,隍庙“复辟”了,变成纯纯的“城隍庙”了,三大殿走了商客,供起了菩萨老君,居然大白天也不见几个游人。

        许多当年做买卖的老东西都不见了,老雷,老侯,老胡,麻钱老郭,另一个老郭,还有一个老郭,高老太太或者叫梁奶奶,卖外国钱币的赵,卖相机的小伙,卖陶罐铜炉的老马,卖书的镇原女人,卖小人书的老王,长胡子回回,长得像刘江的老回回,宁县的老赵,新疆小翟,等等等等。

        那些年,本省外地的有天水西和一帮,临夏甘南一帮,外省就近,青海宁夏陕西的游商多,后期又来了一帮山西的,山西客来的那时候隍里已经开始末落了,陆续开始清场了,然后转移到隍庙对面的巷道里,等巴基斯坦商客来的时候人气将散,最后终于都被赶进迷宫一样的地下室。

        现在如果有人问一个兰州人,你们的古玩市场在哪里?我不知道兰州人将做何回答,应该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更讲不明白,导航都导不进位置。

        昨天在地下室里碰见一位当年熟人,问他怎么不摆了?他说:一是没东西了,二是没人转,更无人买,都在瞎浪费时间。

        一语道出来现状和实情。

 

                                                                         2024320日星期三下午33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大象的步骤 后一篇:认知空白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