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之困

2023-11-14 07:23:26

  看早期西北革命史,有几个问题:

  一是许多今天看起来很重大的事件,当年其实很小很小。比如某某会议或者决议,也就是几个人,在某个偏避到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煤油灯都没有,笔纸都没有,就那么信口说了说,议了议。以后地方是还能找到,但对不起,时间是找不到了,决议内容也找不到了,只能靠回忆想起来大概说了个啥事情。

  因为没有引起任何波澜,所以没有惊动任何人物,包括报纸媒体。

  有些事情虽然也比较重大,比方游击队攻掠了某乡、某镇,甚至是某县城,居然也没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在当时看来,就是土匪进行了一次袭扰活动,抢烧了一把。以当时人物的政治觉悟以及新闻力量,任然是没能足够重视也无从报道。

  一切都是口口传说,在老百姓之间引发了一阵骚动,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无限放大变形,于是失去了本来的模样。

  西北,陕北,毕竟是整个中国相对落后的地方,中国于当时的世界,也是相对落后的。今天,回头看,一切都只能靠当事人的各色回忆录,而回忆录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一部政治《罗生门》,每个人都会本能动机,站在自我的角度加以喜恶增删,有些也是事发久远,加之于事情接二连三,不自觉搞混忆乱,都是经常发生的大概率事情。

  我就举几个例子:

  晋西游击队在陕北活动了多久?

  到南梁的具体时间?

  游击队什么时间去了新堡?什么时间离开新堡?在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收到了几批次陈珪璋的东西?

  三嘉塬事件有几个时间点,肯定有一个是真实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回忆者听起来都信誓旦旦的。

  火烧香山寺是在庙湾战斗之前还是之后?大概率是在战斗之后,应该是哪一天呢?

  还有,著名的阎家洼子会议,是七月份还是八月份?为什么有人回忆是八月份呢?

  更不用说那种小的战斗,一个月转战数百里上千里,这里搞一下,那里搞一下,今天回忆起来都夸夸其词,好的多说几句,失败的闭口不提,人马增损多少多少,今天都有证据么?战事频繁且仓促,谁能打扫战场,纪录掌握得如此明白?且敌方也没能有相应的记录。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北革命史一直被轻视,当年能搞清楚的时候,没有人会有决心,像搞中央红军革命史那样去全力以赴,等当事人一一凋零,再想回头,为时已晚。

  总之,很混乱,因为它在当时看来确实很小。你这样想,红军游击队在数年间一直徘徊于几十人,几百人,最多时候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但很快失败又变成几百几十人,如此规模程度,放眼在中国,确实像极了一支无足轻重的土匪山贼武装,要知道,仅在陕西,这样的股匪就不知道有多少支,而在中国,就更是无处不有这种割据武装力量了。

  真正陕北崛起的时候,中央红军也紧接着到了,那就是另一番革命情景了,应该说,从这时候起,一切历史记录都变得清晰可辨了。历史进入了另一个空间维度。

 

 

                20231114日星期二上午7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混迹于古庙当中 后一篇:人心险恶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