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成真

2023-04-19 07:45:27

  我说“年轻的时候”,一般就是指刚刚离校参加工作的时候。

  年轻的时候,梦想着能有台电视机,甚至能有台自行车,就心满意足了。那时候一辆新车都需要带票的,没指标啥也不是。更不用说电视机了。

  我的第一块手表,还是二手的,南关什字“亨得利”表店,被人寄售的一块二手“海欧”日历表。当时这样一块全新表应该在一百多块以上,一个月工资的水平。

  兰州街上贯通东西开往火车站的一路公交汽车是加长的那种双节车,一路甩来荡去,里边挤满了各式人等,放眼都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售票员在里边来回穿梭。

  夏天的东方红广场上还有卖茶水的小摊,放一堆暖水瓶,杯上盖一块玻璃,一杯一毛的那种,很亲民的样子。

  照相机也是稀罕物,基本没见外国货,“兰州照相馆”最豪华的是上海产的“海欧”单反,得六百多。次一等的是“珠江S-201”,五百来块钱,都是属于“撼山易,撼一台相机难”的时间。

  整个兰州是“扁平”状态的,清一色的四层五层楼,大气灰蒙蒙的,不愧“重工业城市”的荣誉称号。西固那片空气不敢吸闻,一股子硫酸硝酸气味,活着真是受罪。

  街上小汽车比西峰那样的小城市当然多,但却是比较少,除了公交,再无特别的多余。

  后来,后来就翻天覆地,心想事成了。电视有了,自行车当然也有了,手表有了,居然照相机也有了,而且是日本货。插一句,那时候整个电器世界是以日本货为基准的,应有尽有,无所有包。还有,做梦都想不到的电脑有了,然后从日本双卡录音机再到日本cd机,然后再到各类mp3机,这一路谁能想到?

  居然还有香港卫视台,看起“外边”的节目了,谁能想到?

  美国大片也铺天盖地来了,谁能想到?

  我是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学驾照的,当时只是一时冲动,以为“技不压身”,至于开私家车,那绝对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确实,已经有人买私家车了,是那种报废车辆,有老“上海”,老“伏尔加”,老“吉普212”,或者“黄面的”啥的,但只能是在乡下跑跑,不能正规上路。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就要说到家庭轿车了,大概在零四年左右的时间,有前卫者已经开始自购最简单的私家汽车了,那时候“吉利”也刚刚起步,一台仿“夏利”的普通车四、五万块钱,当时值兰州一小套房子。于是有些人宁可不买房,也要尝尝这个新鲜了。

  我们单位是从零五年开始深化改革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车补取消,一次性补助购买汽车。我把这一年称为私家车的“元年”。

  以后就一路高歌猛进,兰州跟全国一样,迅速进入到轿车普及的时代,大街上开始车满为患,然后路与车一齐飙升,短短几年时间,城市虽然与时俱进大变样了,但也开始堵塞不堪了。

  电动汽车,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兰州有一批实用化的“智豆”车,这就像零五年的“吉利豪情”一样,也是创了先河的,这至少证明,电动汽车可以正常上路,头一回“实战化”了。

  十年以后,再看当年不屑一顾的电动车,真是让人感慨万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对了,世纪之交的时候,也正是房改的时间,我们第一次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楼房,终于有一个正规的,可以安家的屋子了。

  兰州也是从那个时间开始,从普遍的四、五层,开始一路节节攀升,到现在,普遍都是三十多层的普通住宅楼了。超过百米的建筑也有十几栋甚至几十栋了。站在皋兰山向下观望,好一派气势汹汹的3D“水泥森林,这气场,这压迫感。

   你能想象得出来么?给你年轻的时候,能想象到今天么?这才短短三十多年不到四十年时间。

  对了,再补充一句,我看轻的时候兰州牛肉面一碗一块多钱,再在是八块起步。

 

                   2023419日星期三上午732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恰如其分 后一篇:快乐的理由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