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入秋之后水库垂钓如何用饵
(2011-10-20 21:37:28)
标签:
垂钓钓鱼技巧饵料杂谈 |
分类: 垂钓技巧 |
很多钓友或许都听说过“冬腥、夏臭、秋清香”的垂钓谚语。在实际应用中秋季就真的只能使用清香的饵料吗?我以为这个“秋清香”的含义应该更广泛一些。虽然夏季的雨水会把很多生长在岸边的植物果实和农田中散落的五谷杂粮带入水中,使湖、库、河、塘等水域中自然生长的多种鱼儿渐渐习惯了这些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食物所原有的清淡气味,但这只是它们适应自然而生存的一个方面而已,千万不要忽略了各种鱼儿还有它们各自与生俱来的习性,如:鲫鱼喜食香、甜、腥;鲤鱼喜食腥、微甜、微臭、微香的混合气味;草鱼喜食微酸和酵香味;白鲢喜酸甜香;花鲢喜腥臭;青鱼喜浓腥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是不会轻易改变了的。不同的水域环境会适合生长繁衍不同的鱼种,但只要是同一种鱼,无论是钱塘江的还是松花江的,它们与生俱来的习性都是大同小异,就如同只要是狼就会吃肉一样,不管是大兴安岭的狼还是南美洲的狼,它们同样都喜欢吃肉,因为这是它们的天性。之所以有部分钓友经常会说到“地域之别”、“水域之别”,那是因为只发现了某一水域中某种鱼的个性而已,一旦你掌握了它们的共性,地域差别之说也就无足轻重了。为了验证这一点,本人在近三年内使用同一种饵料游钓了天津蓟县水库、山西长子县的申村水库、太行山区的宝泉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南阳的鸭河水库、驻马店的板桥水库、徐州的云龙湖、四川升钟湖、浙江千岛湖以及山东、广东等共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和湖泊,除了各地水域鱼情略有不同,并未感觉到相同鱼种摄食习性的差异。之所以啰嗦了这许多,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什么季节或何处水域垂钓,都要在注意季节变化和环境差别的同时不要忘记了鱼儿与生俱来的摄食习性,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冬腥夏臭秋清香”的道理在于:冬季气温和水温都很低,大部分鱼儿都已进入基本停食的半冬眠状态,只有鲫鱼、鲤鱼等少数耐低温的品种还少量摄食,而喜腥是他们的共性,因而“冬腥”有理;到了夏季不仅鲤鱼大量摄食,鳙鱼、鲶鱼、甲鱼等只有高温季节才好钓的喜臭鱼种,都要大量摄食生长,加上夏季高温使水底产生腐臭饵食,使部分鱼种因饿迫食,所以“夏臭”有据;“秋清香”之因上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只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在“秋清香”中根据你所钓的对象鱼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其天生习性的偏爱气味,或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垂钓窝饵的用量到底多少为宜,主要决定因素有五个:一是钓法;二是水域大小;三是鱼情;四是计划连续垂钓时间的长短;五是针对的对象鱼。
一般来说,根据水域大小不同,手竿钓鲫鱼,首次窝饵用量1-3两为宜,悬坠拉钓,只要不间断就不用补窝,若垂钓时间较长,中途停钓休息后就要适量补窝。若用蚯蚓做钓饵,要视鱼情3-5小时补窝一次,补窝一次用量不超过2两。手竿钓鲤、草、鲢、鳙、青等大、中型鱼类,首次打窝用量一般在1-2公斤,窝饵中实饵与虚饵的比例应为4:6,根据鱼情不同,可在6-10小时补一次窝,补窝一次用量在0.5-1公斤左右,补窝时要尽量避免响声并避开鱼的摄食高峰时间段。用抛竿(以三把抛竿为例)在水库垂钓大中型鱼类,首次窝饵用量5-10公斤,其中实饵与虚饵的比例应为3:7,若使用爆炸钩糟食钓法,定时换饵即可,无需补窝;若采用串钩钓法,要视鱼情每间隔1-2日补窝一次。补窝一次用量5公斤左右即可,补窝时间同样要选择避开鱼的摄食高峰时间段。或者采取抛竿打窝器持续分散补窝法,一日补窝量不超过2公斤。若采用单根抛竿加漂钓法,窝饵用量略大于手竿钓法即可。
注:本文已刊登在《户外垂钓》杂志2011第9期。转帖请注明文章出处和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