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垂钓文化 |
标签:
垂钓杂谈 |
标签:
休闲垂钓饵料配方 |
分类: 我的饵料配方 |
在多年的垂钓实践中,我总结试验出草、鲤、鲫、鲢、鳙、青等鱼的特效饵料配方,用料经济,方法简单适用,因这些饵料配方都是自己经过多年实践和进行无数次的实钓试验总结出来的,在试验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精力和经济代价,因此向全国各地的钓鱼爱好者进行收费转让。配方种类有:鲫鲤草鳊统杀、鲫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甲鱼(团鱼)、青鱼。收费标准如下:
标签:
垂钓春季杂谈 |
分类: 垂钓技巧 |
陈桥——地处豫北封丘县东南方向黄河滩区,有上千亩黄河湿地。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上午10点。多云天气,南风约3级左右,考虑季节和天气因素把钓位选在了水域的东北角。图中看到的水面只是水域的一部分,图中左侧芦苇荡的后面还有水面相连,就如同一个环岛,中间是芦苇荡,周围是水。我的背后还有一片更大的芦苇荡。下图中小树旁的钓台就是我的钓位。
直到日落时分才钓上来一条像样的鱼,因为用的是鲫鱼钓组(子线0.6、主线1.0),意外的上了这条鱼,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劲儿才把它弄上来。撑了一下:花鲢7.2公斤、鲤鱼1.1公斤。这就是我今天的收获了。
来一张人、鱼合影,背后的晚霞已经退色,又是逆光拍照,钓友老杨给我拍照的时候没有开闪光灯,或许焦距也没弄好,总之是在初起的暮色中拍的朦朦胧胧。
钓友老杨和老郑也都各有斩获,鲫鲤钓的不算少,但要论单尾重今天是我的冠军了。
标签:
钓鱼技巧饵料休闲 |
分类: 垂钓技巧 |
在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是冰天雪地,一派银装素裹的妖娆冬景,即便是鱼米之乡的江南,经历了阵阵南下寒流的侵袭,也会风冷水凉鱼儿少动。因此,大部分钓友在进入冬季之后,就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翘首期盼着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但也有一部分喜欢冬钓的钓友,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接受寒流的洗礼,尽情享受着冬钓的乐趣。冬季的鱼儿虽然少动,但只要你掌握了冬季垂钓的方法和特点,无论是在北方开冰凿洞,还是在南方临水抛竿,都仍然会钓有所获,而且冬钓较之夏秋高温季节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冬季垂钓要遵循“轻、灵、细、小”的原则已是泛泛之谈,无需赘述,此处只就冬季垂钓用饵的色、形、味谈一点个人的经验和观点,抛砖引玉,以求共识。
一、色泽要鲜、亮
冬季水温低,水体中绝大部分浮游微生物及小杂鱼等停止活动,使水质变清,水中能见距离加大,因此冬季垂钓首先要注意饵料的颜色,特别是钓饵的颜色要针对适合冬季垂钓的鲫鱼、鲤鱼等较耐寒的鱼比较喜欢的鲜红色或深红色为首选。并要想办法增加饵料的鲜亮程度。很多钓友都知道:冬季垂钓,北方的活红虫、南方的红线虫都是不可替代的绝佳钓饵。但本人曾做过多次试验,如果把红虫捣碎成浆。然后在加入少量粘合剂做成搓拉饵,其效果远不如活红虫更好。原因何在?按道理红虫浆应该比活红虫的气味更浓、更容易在水体中散开,但其诱鱼吸食的效果却与活红虫差距甚大,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冬季垂钓用饵最关键的是色和形,味在其次。再比如:我们在夏秋季野钓时,为了迎合野生鲫、鲤等喜食蚯蚓的特点,经常会把采集到的蚯蚓捣碎如泥,然后再加入适当的粉状饵料做成团状搓饵垂钓,既保持了蚯蚓的气味,又避免了“爬地虎”等底层小杂鱼吞钩,其效果往往比直接用活蚯蚓装钩好很多,但到了冬季再使用这种方法就远不如直接用蚯蚓做钓饵了。究其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有一下两点:一是冬季活动的小杂鱼少,增加了垂钓对象鱼的吞钩机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冬季水质变清,鱼在水底的视物距离远,因此钓饵的颜色和形态就成了诱鱼吞饵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冬季窝饵的诱鱼效果,可使用钓鱼王的麝香米加入少量的酒泡碎大米,红白反差较大,增加可视距离,配合其气味效果比较理想,若能在其中掺入少量红虫则效果更佳。钓饵当然是使用红虫最好,若没有红虫时,可选择适当的腥味商品饵,在其中加入少量食品红色素和芝麻油,增加饵料的色彩和鲜亮程度。
二、形态要小、“活”
冬季垂钓,除了用饵要色泽鲜亮之外,饵料的大小和形态至关重要。低温季节鱼的食量很小,因此窝饵不仅要用量少,而且其中的颗粒要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入窝之鱼饱食窝饵,对钓饵不感兴趣。比如用小米做窝和用大米做窝效果截然不同(夏秋高温季节另当别论),用大米做窝时,用量太少起不到诱鱼和留窝的作用,用量大了,入窝的鲫鱼几粒大米入口之后便基本满足了腹内之需,不再继续索饵,若使用小米做窝时就避免了这种情况,使入窝之鱼在窝中觅食的时间延长,增加了吞食饵钩的几率。钓饵的大小和形态更是如画龙点睛,尤为关键,大小适当,形态鲜活,就会成为传神之笔,使鱼儿频频上钩;若饵团过大,形状死板,就会像中国足球的临门一脚,使前功尽弃。冬季垂钓使用的钓饵,饵团宜小不宜大,形态宜“活”不宜“死”。比如用面食饵不如生物饵、大蚯蚓不如小蚯蚓、搓饵不如拉饵等。搓饵之所以不如拉饵效果好的原因是:拉饵入水后很快成为絮状,无论是风使水面的波动通过漂的带动、还是鱼在饵钩附近游动时对水体的轻微推动,都会使絮状的钓饵有轻微的摆动“活”了起来,增加了诱惑力。有经验的钓友都有这样的经验:隆冬季节开冰垂钓时,用红虫扎把挂钩,反而不如在钩上只挂1-2条红虫效果好。在此给经常买不到红虫又喜欢冬钓的钓友们介绍一种取代红虫的方法:找一些红色的棉线,剪成0.5—1厘米长的段,把剪好的红线在丁香油中泡一下,垂钓时把泡好的红线掺入饵料中拉饵垂钓,虽然不是真正的“肉夹馍”,但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三、气味要浓烈
低温季节,一是由于水的质密度增大,使饵料气味在水体中的扩散速度变慢,扩散范围减小;二是低温水体中的鱼儿出于减少消耗的生存本能,体细胞收缩,感官系统较之高温季节迟钝了数倍,因此冬季用饵就要相对增加饵料气味的浓度,要使饵料的气味达到浓腥、浓香、烈甜、奇臭的程度,以增加饵料气味在水体中的扩散力,并使之对鱼的迟钝的感官起到刺激的目的。众所周知,酒泡小米对多种淡水鱼有一定的诱聚作用,但有人说用低度酒效果好,也有人说用高度酒效果好,包括泡制中药原料,既有人说量不宜大,也有人说量大一点效果好,殊不知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使用的不同季节。其实大家说的都对,夏秋高温季节,用低度酒比高度酒效果好,冬春低温季节则高度酒的效果优于低度酒,中药原料用少好还是用多好,也是如此。有经验的钓友对在不同季节使用饵料气味的浓与淡是了如指掌的。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不难掌握垂钓中过程中各种饵料的使用技巧。
综上所述乃一己之见,仅供参考,有不妥之处愿与钓友们共同探讨。
注:本文已刊登在《户外钓鱼》杂志。转帖请注明原文作者和文章出处。
标签:
垂钓钓鱼技巧饵料杂谈 |
分类: 垂钓技巧 |
酷暑的炎热在阵阵秋风中渐去渐远,又是一度鱼肥水绿的季节到来了。新老钓友们如何才能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多钓几条肥美的大鱼呢?下面我把自己多年垂钓的经验拙编成文,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先说秋季用饵的气味。
很多钓友或许都听说过“冬腥、夏臭、秋清香”的垂钓谚语。在实际应用中秋季就真的只能使用清香的饵料吗?我以为这个“秋清香”的含义应该更广泛一些。虽然夏季的雨水会把很多生长在岸边的植物果实和农田中散落的五谷杂粮带入水中,使湖、库、河、塘等水域中自然生长的多种鱼儿渐渐习惯了这些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食物所原有的清淡气味,但这只是它们适应自然而生存的一个方面而已,千万不要忽略了各种鱼儿还有它们各自与生俱来的习性,如:鲫鱼喜食香、甜、腥;鲤鱼喜食腥、微甜、微臭、微香的混合气味;草鱼喜食微酸和酵香味;白鲢喜酸甜香;花鲢喜腥臭;青鱼喜浓腥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是不会轻易改变了的。不同的水域环境会适合生长繁衍不同的鱼种,但只要是同一种鱼,无论是钱塘江的还是松花江的,它们与生俱来的习性都是大同小异,就如同只要是狼就会吃肉一样,不管是大兴安岭的狼还是南美洲的狼,它们同样都喜欢吃肉,因为这是它们的天性。之所以有部分钓友经常会说到“地域之别”、“水域之别”,那是因为只发现了某一水域中某种鱼的个性而已,一旦你掌握了它们的共性,地域差别之说也就无足轻重了。为了验证这一点,本人在近三年内使用同一种饵料游钓了天津蓟县水库、山西长子县的申村水库、太行山区的宝泉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南阳的鸭河水库、驻马店的板桥水库、徐州的云龙湖、四川升钟湖、浙江千岛湖以及山东、广东等共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和湖泊,除了各地水域鱼情略有不同,并未感觉到相同鱼种摄食习性的差异。之所以啰嗦了这许多,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什么季节或何处水域垂钓,都要在注意季节变化和环境差别的同时不要忘记了鱼儿与生俱来的摄食习性,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冬腥夏臭秋清香”的道理在于:冬季气温和水温都很低,大部分鱼儿都已进入基本停食的半冬眠状态,只有鲫鱼、鲤鱼等少数耐低温的品种还少量摄食,而喜腥是他们的共性,因而“冬腥”有理;到了夏季不仅鲤鱼大量摄食,鳙鱼、鲶鱼、甲鱼等只有高温季节才好钓的喜臭鱼种,都要大量摄食生长,加上夏季高温使水底产生腐臭饵食,使部分鱼种因饿迫食,所以“夏臭”有据;“秋清香”之因上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只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在“秋清香”中根据你所钓的对象鱼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其天生习性的偏爱气味,或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说窝饵的用量。
一说到窝饵的用量,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秋季垂钓要打大窝。其实这个“大”也无非是根据钓法不同和所钓时间的长短较之冬春低温季节有所增加而已,并非是窝饵用量越多越好。用量太少气味扩散范围小,达不到大范围诱鱼目的,而且持续时间短留不住鱼。但窝饵用量过大,一次就是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窝料打进去,就会出现只见窝中冒泡和小鱼乱窜,就是不见大鱼吞饵咬钩,少则数小时多则数日,浮漂就如定海神针,真个是孙猴子不来无鱼撼动。水底的窝饵平铺了一层,鱼儿哪还有闲暇光顾鱼钩上小小的钓饵呦。
秋季垂钓窝饵的用量到底多少为宜,主要决定因素有五个:一是钓法;二是水域大小;三是鱼情;四是计划连续垂钓时间的长短;五是针对的对象鱼。
一般来说,根据水域大小不同,手竿钓鲫鱼,首次窝饵用量1-3两为宜,悬坠拉钓,只要不间断就不用补窝,若垂钓时间较长,中途停钓休息后就要适量补窝。若用蚯蚓做钓饵,要视鱼情3-5小时补窝一次,补窝一次用量不超过2两。手竿钓鲤、草、鲢、鳙、青等大、中型鱼类,首次打窝用量一般在1-2公斤,窝饵中实饵与虚饵的比例应为4:6,根据鱼情不同,可在6-10小时补一次窝,补窝一次用量在0.5-1公斤左右,补窝时要尽量避免响声并避开鱼的摄食高峰时间段。用抛竿(以三把抛竿为例)在水库垂钓大中型鱼类,首次窝饵用量5-10公斤,其中实饵与虚饵的比例应为3:7,若使用爆炸钩糟食钓法,定时换饵即可,无需补窝;若采用串钩钓法,要视鱼情每间隔1-2日补窝一次。补窝一次用量5公斤左右即可,补窝时间同样要选择避开鱼的摄食高峰时间段。或者采取抛竿打窝器持续分散补窝法,一日补窝量不超过2公斤。若采用单根抛竿加漂钓法,窝饵用量略大于手竿钓法即可。
最后说点儿最关键的内容:窝饵与钓饵的相对位置。
窝饵与钓饵在水底的相对位置是垂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却往往被很多钓友忽略。同样的饵料和钓法,但窝饵和钓饵在水底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使钓获量相差数倍(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http://blog.sina.com.cn/yifu1237025207已经介绍过)。
手竿钓鲫鱼因窝饵的用量很小,窝饵应打在漂的正下方,这一点绝大多数钓友都已经做到。但手竿近岸钓鲤鱼、草鱼、青鱼等,窝饵决不能打在漂的正下方,因窝饵的用量较大,若打在漂的正下方,窝饵落底后会自然散开在钓饵的周围,钓饵处在窝饵的中心部位,诱来的鱼会首先在窝子周边(主要是前方)吸食零散的窝饵,渐食渐进,至少要等到几乎将窝饵吸食过半时才会到达钓饵的位置,造成了打窝之后迟迟不上鱼。因此,窝饵一定要打在立漂点的后方或者右后方,一般来说,诱来之鱼大部分都是从窝子的前方或左侧进窝(鲤科鱼类在游动中改变方向时一般都是左转弯,这是鲤科鱼类的习性之一),因此要使饵钩落入水底的位置能恰好在底窝的前沿或左前方的边沿处上鱼率最高。用手抛投窝饵时,窝饵落在水面的正确位置应该是在漂的近岸一侧,与漂之间的距离至少在50厘米到一米远。钓友们在今后的垂钓中多试几次自有体会。
若使用抛竿远投钓,窝子要散开一定的面积,使用竿数以3-4把为宜,饵钩最好能落在窝区的两侧,切忌把饵钩抛在窝子中间,一是上鱼慢甚至长时间不上鱼,二是即便是偶尔上了一条鱼就会炸窝,使窝中的鱼全部受惊逃离,又要重新等待发窝,丧失了连续上鱼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实乃一己之见,不妥之处有待钓友们共同探讨。
注:本文已刊登在《户外垂钓》杂志2011第9期。转帖请注明文章出处和原创作者。
预留,无正文
标签:
垂钓钓具展销会杂谈 |
标签:
休闲钓鱼饵料蚯蚓用法 |
分类: 我的饵料配方 |
标签:
垂钓饵料技巧休闲 |
分类: 垂钓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