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

(2007-07-15 17:33:08)
标签:

高考

毕业生

职业

大学

选择

专业

分类: 杂文
 

考大学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人生的关键,如果我没有考上大学,我觉得我会是深圳的一个打工者,因为我内心的激情不会让我留在湖南农村或任何一个小城市。上大学让我到了北京,也留在了北京。我考大学的时候录取率是百分之十四,较之于现在北京的三分之二要少得多,但是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考大学比过去更加关键了,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你考是考上了,上那个大学、那个专业的选择会变得更加重要。搞不好还不如一个打工者来的快乐。

先说一个问题,是选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在二十多年前,大部分回答会是大学更重要些,就像是老式的贵族社会,那个大学就意味着属于那个阶层、那个团体。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再加上一个科大是二十多年前的超一流大学,最好的学生会以此为荣。先定大学,再找专业,而那时转专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许多的学生上学后,才感受到不喜欢专业的折磨。我一个好友是当年的全区文科第一,考到某大学读党史,要不是后来在北大读了法学硕士,我估计他会郁闷得自杀。不是说党史系就不好,而是说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不过党史系后来改名政治系,应该增加了些许有趣的东西。

如今的高考生会把专业看的更重一些,把自己未来的职业考虑得非常清晰,而这种职业的兴趣看上去越来越像是收入排行榜。那个职业收入高,喜欢这个职业的人就多,排兴趣榜第一的机会也越大。上数学系不再是要当数学家,而是要做精算师;哲学历史没人读,金融、管理吸引最好的学生。这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做法对人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发乎其上,取之于中,一个以职业为最高或唯一追求的学生,不会走太远。

应该说市场为某个职业付多少钱时反应市场需求最清晰的信号,听从它就是听从市场的声音。但是职业收入并不是不变的,而且它在我们的一生中变化会非常大。比如我上学的时候,计算机是大热门,收入奇高,但是今天的计算机更像我们的一个工具,电脑工程师职业收入也任何突出的地方。另一个方面是平均收入并不等于你的收入,我的一位好友读的是铸造,是一个比较粗鲁的行当,不过他却变成了制模行业的大专家。我们都十分羡慕他的收入。再有就是过于注重职业会让人忘记自己的兴趣,上大学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反而在大学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区决定作用。在什么专业并不是意味着你未来的职业,比如英达是学心理的,却当了一个好导演、好演员,比如鲁迅是学医的,却做了一个文学家。当今特别多的学生会把考研究生作为确定、或改变自己职业方向的关键点,MBA、法学硕士、金融投资等等。

我总觉得大学应该是自由自在成长的地方,眼界要宽,基础要厚,不但有学识的增长,还要有社会知识的增长,这就得有大师的指导,同学的磨砺;就得有自由的氛围和海量的经典,而这一点许多专科性质的大学是不能提供的。

所以我说专业排行是一个好东西,职业考虑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是凡是都有个度,过度了就不好了。就如我所知,凡事一旦成为你的职业,你就很难在其中获得乐趣。专业只能是一个大方向,个人的积累和成熟才是根本。

还有一个讨论的很热闹的话题,就是去香港还是在北京?我的一位亲戚的闺女,各方面都很优秀,四年前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学生物。她的父亲从北京的国营公司转到深圳的民营公司,十分辛苦。不想到小姑娘在香港信了基督,“一切都是主的旨意”,毕业后在香港一家幼儿园找了一份义工,对父母也变得十分冷漠,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就是“完全没有了进取心”,“主会有安排的,不用急!”这是她的口头禅。当她父母委婉地告知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时,小姑娘很坚定地说,“我觉得你们生活已经相当好了,希望你们把10%捐给教会。”

孩子还年轻,她在走她的路,未来如何我们无权干涉。我实际上也无法评判香港大学的教育成功与失败,但是我真的不愿我的孩子变成这样。想告诉你们的事情是,一个人的生活与你周边的东西有极大的关系,任何一个心智尚不健全的少年人是无法避免它的刻骨影响的。所以“昔孟母、择邻居”。香港对于绝大多数大陆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需要谨慎。要离开我们都不喜欢的“考试教育”环境,我们要事先作好准备。只是我们都要记得,西式的教育也会失败,中式的教育也在培养优秀的人才,实事求是这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