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
薛涌好大嘴,佩服!佩服!果然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后一点香火,语不惊人誓不休!香港成了中华文化的沃土!内地高校应该和国际接轨,和港校拼奖学金!北大没有教我怎么写作文,但北大也没教你一点点逻辑吗?
香港的文化一如他的商业的确很发达,但他的沃土从来都是商业文化、市井娱乐文化或者叫狗仔文化的沃土!当年被称为文化沙漠也是因为其文学、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上的缺陷而言的,今天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改观。香港当局强力推动港民对祖国的深度认同,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否则香港会是一个依靠边防保护,抄着手远远看着你的远房富亲戚.香港电视娱乐、电影确实发展不错,当局在鼓励和投入科教文化上作了很多工作,成果也显著,但总体上看还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被尊崇,并占主要和主流地位的商业城市。这当然并没有什么不好,国际化是香港的长处,发扬光大对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没必要变得像北京那么厚重,连个出租车司机都家国天下的。边防线保护了香港远离了大陆的种种问题,也让他无法担当起光大中华文化的重任。非得把它说成中华文化的沃土,怎么看怎么是胡说八道。若薛师兄要做盛世危言者,这种办法倒也勉强合适,但良好的用心就别藏着了,反正我是没看见。
至于大陆大学要和港校拼一拼奖学金,一直是我盼望的,只是我知道现在不可能,因为它穷,出不起。大陆高校目前在做的事情是让所有考取大学的人都能上大学,而不是让某些高分人士可以以奖学金过上不错的日子。他是在扶贫,而不是斗富。高校学费平均一年五千,只占投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年的全奖是八万,而每一个大学生已经享有了六万元的奖学金!我不知道研究生的成本多少,反正研究生以上已经是全奖了.我们都同意纳税人的钱不能乱用,至少在中国以和港校比赛多给奖学金的办法来“尊重考生”的做法目前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推一万步讲,北大的经费只有港大的一半,人员是他的一倍;加上港大只是在大陆招部分学生改善他的学生基因,他可以给出比给本港生多得多的奖学金于大陆学子。叫花子和龙王比宝,结果可想而知。商业里有恶性竞争的说法,有道德感的商人一般拒绝这么做。香港大学出到72万港币盛情邀请一位浙江状元,不知阁下有何感想?我的感觉是诡异、恶意和别有用心。好在还有不要的“傻子和狂人”。
香港高校招生有什么新意吗?除了给的奖学金比较多以外?中国大陆的中学生受分数的压力已经无以复加了,我们并不需要再来一根"一流大学"的稻草.如果真的是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为什么看不到一个非状元的高考生拿50万奖学金?状元真的就那么值钱吗?低一分的榜眼就那么不值钱?想想真的很好笑.这不是在炒作又是干什么?似乎香港大学们是带着什么任务来似的.
我以为大陆大学发展目前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继续大规模增加投入,当然钱要用好。这是要挨骂的观点,北大清华已经多出别的高校多矣,你还说要加?这一点薛师兄到也认可,高教是钱的比拼。邱成桐也说:大陆养不起世界一流的学者,因为他至少要付一年四十万美元以上!说实在的他的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当年廖山涛先生以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第一个当选为中国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时,他的收入应该不比别的教授高。我们确实是有一批兢兢业业、不求物质的的好教授的,但不能要求普遍意义上的教授都这样。我们的经费确实和需要达到的高远目标比差距很大。而我个人认为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他们作的不错,至少不比大陆兄弟高校差。只是在整个社会都痛恨腐败,呼唤公平,有点仇富的时候,北大清华恐怕要付出多十倍的努力才能服众。第二我们需要引进、留住好的教授。几天前耶鲁大学和史坦福大学校长的讲话我很赞同。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和引入好教授十分中肯.大陆很多的好教授出国了,也有到香港去的。连英法德等好多国家的优秀教授都有跑到美国去的.这不奇怪,只说明美国人的制度有效.连我们的薛师兄都宁愿在美国的"野鸡"大学教历史,可见状况不坏.离乡背井无非是为更好的生活、更大的成就,还为下一代开辟一块新天地。工资、福利和管理制度是获取好教授的关键。独木难成林,学术的氛围需要很多高手在一起长时间的培育,压力和时间他们都需要。
我们的问题时整个教育制度的问题,痛骂几所领头的高校最多只能暴露问题,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是急需的。香港的大学给大陆的大学上了一堂广告课,但我们的高考录取绝不能学习香港高校目前的做法.竞争是好事,给高考生更多的选择也是好事,但泼水把孩子也泼出去就是糊涂了.不再已有的基础上谈改革,是愤青的作风.骂人嘴上痛快是容易的,指出问题也并不难,难的是解决问题。打烂就世界是一回事,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更难更重要的另一件事.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到底应该怎么走?学美国?学欧洲?学日本?学新加坡?薛师兄还是少些哗众之言,多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多些可行的办法为上。不然我们都会被看成是二流大学的失败产品.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