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广播与电视 |
一
从1998年开始,我国数字电视已经历经了6年的艰苦探索。6年来我国数字电视市场迟迟不能真正启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原动力、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可行的商业模式。四个平台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对数字电视的认识,但在实际运营中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它没有定义谁是整个系统运营的主体,不能为各方的利益分配提供指导,大环境的约束依旧,看似顺畅的链条实际中是通不起来的。6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必须经过的充满收获的过程。6年来各方面对数字电视产业的认识更深,市场得到了初步的培育,我国数字电视产业链也经过了不断的磨合而初步合理。
目前所有的有线电视运营者规模都不大。有一个被称为“两万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就是说从零开始的时候,机顶盒的购买或租赁发展都较为迅速。但到两万户左右时就停滞不前了,新装数和退装数差不多持平,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好像碰到了一个透明墙,不能前行。“两万户现象”表明的是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由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市场的成熟度、相关的产品和组织共同制约而形成的。付费频道商们出于其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多不愿对节目做大的投入。每天仅有两三个小时的新节目,且质量普遍不高。各方收入很少或根本就不收费。在看不清未来的投入和收入之前,运营商和节目商都是在做试探性的工作。
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的选择上,出现了数目众多的大小厂商,鱼龙混杂。这一方面是由于广电有系无统,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是因为运营者普遍预期收入在较长的时间内有限,但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又需要立即开展此业务,以了解技术系统、培训干部、培育市场,保证将来不至于落后。因而运营商希望以最低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建立系统,开张业务。长期看不到光明的广大国内数字电视、付费电视设备厂商,此时采用了多样的灵活的商务方式和运营商合作,以获得未来收益,如收入分成、设备租赁、捆绑销售、有的甚至是赠送。这也必然导致技术系统的指标和配置较低,有的是仅能支持数千用户的试用版,有的甚至系统本身就存在致命的缺陷—如无法扩展以支持更多的用户,且普遍售后支持不力。
外资企业的产品一般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际运营考验,实力雄厚,拥有较多的运营经验和完善的产品线,也被一些较为富裕、技术能力较强的有线运营商所选用,如中央电视台、北京台、上海台等。其间广电总局的工作思路对系统的采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如果要求全国或每个省的用户在一个统一的系统管理之下,那么在整个中国就只能有几家系统供应商了。为此,几年前总局也推出了CA厂商的推荐名单,希望各地能减少采用的CA种类,支持国内CA厂商。这个想法在技术上面临一个系统需要管理巨大的用户数的困难,同时利益主体众多,多年遗留的矛盾无数,商务上无法协调。虽然此法看上去简单明了,但最终因目前环境所限难以实施而实际上被放弃。
在商务和技术系统采用基本放开之后,各个利益主体都要作出各自的选择。节目商选择节目平台,节目平台选择传输手段并和接入网络签署分成合同,节目以同密方式或分层加密方式进入机顶盒,
但各地的用户管理系统需要对相关各方透明,以保证各方的利益。节目平台实际上就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