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中央电视台 评述全民炒股
吴丁杰
(作者系中山大学金融学博士,中国财经100人,2006年度全社会知名度上升最快100人中名列第37位)
本周二,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制片人和节目摄制组通过中大有关负责人找到笔者,就网上讨论非常热的文章《全民炒股令人担忧》做一预约采访,本周四下午3点到4点,笔者作客中央电视台,就全民炒股现象做了一评述。现把采访的主要内容先在这里做一披露(有些现场的问题不记得了),让大家先睹为快,具体内容以节目播出为准。
主持人:在您的周围全民炒股这一现象普遍吗?
笔者:据我的了解,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我举两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是我一朋友是老股民,10多年来他的老公对她炒股一直不感冒。但是从今年春节开始他的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变。好几次他提出要关在东莞闭服装厂来专门炒股。因为相对现在炒股票来说,工难招钱难赚、做实业太辛苦。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中大有一女学生,今年春节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和生活费投进股市,一开始根本不懂,在大跌的那一天全仓在跌停板的价格买进600074中达股份,后来翻了一倍。4月23日她又将赚来的钱买进ST方向000757,哪知道这只股票第二天就退市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好。
主持人:这些新股民很多人什么也不懂?
笔者:是呀。很多人连公司的基本面也不看。是股票就买。
主持人:您认为新股民风险意识强吗?
笔者:现在证券市场有着这样一个群体:大多年轻气盛,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且受过高等教育,对经济走势较为敏感,面对股市风险无所畏惧。他们就是我们所称的第四代股民。而他们却是目前市场的主力军。
与前几代不同的是:第一代股民是冲着新生的证券市场入市,第二代股民是在股市高潮期赚钱神话下被吸引进来的,第三代股民则是跟随以基金为代表的大机构进场,而第四代股民大规模入市则是中国证券市场跌得相对一个低位后而自发进来的。第四代与勇于试验探路的第一代、一再上当受骗的第二代,以及跟着指挥棒转得晕头转向的第三代的相比较,他们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一、胆大。越亏损的越买,ST股、即将退市的股票他们都敢买。‘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炒就是好猫’,“人有多大胆,股价就有多高”。
二、心急。他们都渴望一夜暴富。房子可以不买,车子可以不开。但是股票不能不炒。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一两天换一只股票。一天3、4千亿的成交量就是他们这样创造的。
三、缺经验。他们完全不懂证券市场,看不懂K线图,也不知道许多的专业术语;他们也缺乏丰富的投资阅历和投资经验,但是他们大多数往往就这样“无知”而“无畏”。
四、不知风险。他们不知道证券市场是个投机市场,也是个风险市场。他们满仓进出,完全不知道风险为何物。
主持人:您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有泡摸沫吗?
笔者:伴随着大量新股民和资金涌入,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泡沫在一天天的累积。目前大陆A股市盈率3倍于香港主板,可以说是严重偏高。大陆股市不仅整体市场规模偏小,而且市盈率严重偏高。2007年4月4日,港、沪、深三地平均市盈率分别为:香港主板15.92倍;上交所A股45.74倍;深交所A股42.90倍。也就是说,大陆A股的平均市盈率是香港主板的3倍左右,明显地,大陆股市的市盈率(即股价)严重偏高。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全民炒股这一现象?
笔者:事实上,全民炒股已成证券市场的一把“标尺”,成为了大盘转折的重要“风向标”。当那些不知风险为何物的新投资者群情激昂地冲进证券市场时,往往是牛熊转换或是市场深幅调整的开始。
内地股市在1992年到1993年、1996年到1997年5月、1999年5月到2001年6月,曾经出现三波‘全民炒股’的情况,但三波‘全民炒股’的结局都是以‘全民亏损’收场的。
主持人:那您认为全民炒股这样现象好吗?
笔者:全民炒股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股市的崩溃不仅使投机者一贫如洗,随之而来的将是银行业的破产,经济瘫痪和大萧条、投资者信心的打击。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再次达到1929年的水平,股灾带来的黑色梦魇不堪回首。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个市场的参与者认真吸取。
主持人:那请您对新股民提出几点忠告
笔者:俗话说,无利不早起。但天上也绝不会掉馅饼,当股指近乎疯狂地连创新高时,对每一位投资者来说,防范市场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要安心本职工作,不要把股票投资当做主业来做。不要因为投资股票而耽误了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