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本地化”就能管住公款吃喝的“嘴”?
高福生
抽河南烟、喝本地酒、吃信阳菜,就能管住公款吃喝的“嘴”、节约开支,这样的“答案”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我看除了能拉动当地的“内需”,促进当地企业发展、增加当地的GDP之外,难以遏止当前愈演愈烈的公款吃喝之风,是一种治标不治本之举,给人以换汤不换药、“技止此耳”之感。
笔者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年来,“嘴上腐败”已成为社会资源公平机制上的一大毒瘤,有关部门与它的斗争也一刻没有消停过。从刚开始坚决反对“公款吃喝”,到后来反对“大吃大喝”,再到后来想方设法对“吃喝”的程度进行限制,可谓“禁令”不断、文件如山,但结果多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只要“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潜规则不破,拟或是贴上“本地化”的标签后就可堂而皇之地报账,那么,吃喝者自会想出很多“应对”的招数来。明明喝的是茅台、五粮液,抽的是中华、熊猫、极品芙蓉王,但发票上写着帝豪、红旗渠、宋河、张弓、赊店……你拿他咋办?
由是观之,抽河南烟、喝本地酒、吃信阳菜,于治理公款吃喝来说,是一个伪命题,亦无关厉行节约,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号、一个马甲而已,无法改变腐败的性质。因为,本地的烟、酒也有高档的,本地的“土菜”也不乏山珍海味,照样可以肥吃海喝。
窃以为,治理公款大吃大喝,关键是要找准软肋,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实招,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做好“限额”和公共监督文章。财政预算的“笼子”不扎紧,烟酒“本地化”便可能成为公款饕餮的遮羞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