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酃酒,喝上一口就想常拥有
高福生
自古文人皆好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即为明证。笔者虽常以文人自诩,却自小就不好这一口,也许是体内先天就缺乏那种潜质,即便是喝上半瓶啤酒,脸也红得像关公。因而,在参加工作后长达十多年的教书育人岗位上,每每有酒宴聚会应酬之类,我都是百般推托,不厌其烦地解释,始终以滴酒不沾的形象出现在同事和学生面前。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改行从政,担任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接待应酬成为份内重要工作之一。好在单位的老一也不善喝酒,一遇到强行敬酒的客人,便主动为我打圆场,说办公室主任不喝酒我是例外,让我一次次“化险为夷”。久而久之,上上下下,都知道我这方面的能力平平,也就懒得在酒桌上与我浪费口舌了。为此,我也从不主动出击给领导和客人敬酒,以至见面多次后好多领导还是对我“印象不深”。
2008年底的某日,与好友东方血红先生去永兴阁26楼的湘江网作客,第一次感受到了“酃酒”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说来惭愧,尽管平时在单位管接待,亦向朋友推介过衡阳的酒文化,但招待中用得最多的还是本地的“燕京啤酒”和雁峰系列白酒,对“酃酒”却知之甚少。经了解才得知,“酃酒”又名醽醁酒、胡之酒,在北魏时就成了宫廷贡酒,是衡阳文化一张标志性名片。其时,由酃酒酒业有限公司几经打拼研发的酃酒系列产品已经正式走入了衡阳的许多商场及中高档酒店会所。
一眨眼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湘江网的两位老总“船山书僮和“酃酒坊”(恕我以网名相称)盛情相邀在网站吃个便饭。船山书僮拎来4瓶酃酒放在桌上,我一见这阵势,就连连声明,我只喝茶吃饭,不端酒杯。船山书僮、万姐、行者阿航则一齐相劝,其它酒可以不喝,但酃酒你不品尝一下则会后悔。此酒不会上头,敢与任一品牌保健酒(黄酒)和洋酒PK,你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实在不能喝就意思意思一下吧。
看着倒在酒盅里满而不溢、色如琥珀的酃酒,一股芬香馥郁的酒味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多年没端小酒杯的我,禁不住众文友的热情劝说和酃酒的色香诱惑,终于“失身”下水,将反复声明的“意思意思一下”抛之脑后,与同桌的七位网友各自互敬了一杯。较之其他黄酒。此酒的口感十分柔和,清纯馥郁,回味悠长。七盅酃酒下肚,我虽然面泛红光,给人以不胜酒力之感,但头脑还是清醒的,与大家谈笑风生。同来的东方血红兄平常也很少喝酒,两杯下肚,也对酃酒青睐有加。半个钟头不到,4瓶酃酒便被诸位一扫而光。
就这样,我被“酃酒”撞了一下腰。我以为我会醉,但却没有醉,留在心底里的是一段幸福而美好的回忆。自那以后,我对家乡的酃酒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厚爱。我成了酃酒酒业公司旗下湘江网的一名铁杆网友,一有时间便上去欣赏网友精彩的美文,参加其组织的各种公益爱心活动。不论是湘江网的周年庆典,还是红网衡阳论坛的春节联欢晚会,亦或是前不久湘江网组织的众网友登岣嵝峰活动,只要有喝酃酒的机会,我都会刻意放纵一下自己,咪上几口,回味一番,滋润文笔,增加灵感。品的是酒,感悟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上半年湘江网举办的“爱我湘江征文”活动中,我撰写的时评《盼“莱茵河”式的美景早日亮相湘江》荣获第二名,奖金之外,还有奖品——两对酃酒。一日,几位外地文友来我家小聚,我特意拿出这两对奖品酒来招待他们,这些文友平素都喜欢喝白酒,一见酃酒精美独特、文化味极浓的外包装,便爱不释手,连声称好。不善喝酒的我频频与文友们交杯换盏,从李白到杜甫,从周敦颐到王船山,从湖湘文化到大雁精神,海阔天空,其乐融融。
“家乡的酃酒,喝上一口就想常拥有;家乡的酃酒;瞅上一瞅就会频回眸。一首首歌谣,唱不尽你千年悠久;一轮轮岁月,陪伴着你香飘五洲。”著名词作家冰洁这首诗可说是道出了一个家乡游子对酃酒的挚爱和祝福,也吟出了我的心声。在我看来,要将酃酒打造成衡阳标志性品牌、衡阳文化的名片,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每一个衡阳人共同关注、关心、关爱。而最有力的支持就是:啤酒当喝“燕京”,白酒当喝“雁峰”,黄酒当喝“酃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