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霸”、“考霸”成流行语的幽默与无奈

(2009-08-01 21:15:03)
标签:

求职

就业

面霸

拒无霸

大学生

教育

分类: 教育评论
“面霸”、“考霸”成流行语的幽默与无奈
高福生
 
    李同学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到现在,仅仅大型的招聘会就参加了4、5场,而各种零零散散的企事业单位面试经历就更多了,但一直都没能找到工作。如今,他还是每天在关注就业形势,准备好简历随时去参加下一次面试。对此,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笑称他是“面霸”。(7月29日荆楚网)http://news.cnhubei.com/gdxw/200907/t758661.shtml
 
    在笔者的印象中,以“面霸”自嘲的并非李同学一个人。近年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刚毕业的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们,依据从网上收集到的各类招考招聘、信息,来往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要么做起了“考霸”——考研、考各个地方各个系统的公务员,希望藉此找到一个体面而稳定的工作;要么就做“面霸”———不停地面试、面试还是面试,直到找到一个让自己觉得过得去的工作……
 
    应运而生的,还有许多新鲜求职流行语。诸如“会霸”(参加招聘会最多的);“拒无霸”(被拒绝无数次仍依然坚韧不拔的);“辛拉面”(投递求职简历后没有回音,于是一家家毛遂自荐,辛辛苦苦获得面试机会的);“霸王面”(没收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也要硬闯以求获得面试机会的);“电锯”(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打电话告诉求职者未通过筛选的)等。透过这些幽默的调侃自嘲,不难看出这些“霸”们的无奈。
 
    相关的例子信手可拈。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专业本科生洪刚,一年内先后投递近800份简历,得到了42次面试机会,参加了23次,平均每两周一次,不仅被同学们戏称为“面霸”,还因屡次求职屡次碰壁“誉”为“拒无霸”;湖南女子李玫一年转战全国10个省市赶考公务员,花费9000多元,也因屡战屡败,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霸”……
 
    “面霸”、“考霸”成为流行语窜红网络,折射出了当前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现实。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蛋糕”并没有随之增长。在金融危机冲击、供求市场失衡、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雪上加霜”。不少大学生从心底发出了“找到一份工作太难了”的慨叹。 
 
    “面霸”、“考霸”在不断的增多,也暴露出了大学生自身缺少专业技能的软肋。近日某人才市场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布的“2009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即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缺少专业技能。据笔者了解,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过得去,但普遍缺乏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还有一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非常陈旧,综合素质不高,无法适应新的业务。
 
    “面霸”、“考霸”成为新的职场景观,也令我们对现今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在西方许多国家,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年满14岁的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积累工作经历。就我国目前大学的“使命”而言,我赞同武汉大学1+N老师的观点,除了要进行学校教育外,还应担负起职业前教育的使命,注重实战培训,将在校专业学习与在岗企业实训紧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二元统一。
 
    当务之急,一是政府和职能部门及广大企业要提供足够宽裕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履职发光;二是我们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人格和判断力的培养作为教改创新重点;三是大学生自身也要找准定位,莫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通过厚积薄发,待时机成熟时,再“完美转身”。如此,“面霸”、“考霸”才会少之又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