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科普经费仅1.18元的新闻隐喻
高福生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公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水平。科学素养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科普只针对小朋友和知识层次很低的人,事实上,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各层次的人群都需要科普知识,科技工作者也需要了解不同专业的最新知识。
有资料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普被排在各类公益事业的前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均建立了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投入体系。除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外,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鼓励民间、私人力量按市场机制运营科普事业。比如美国、英国等,一个企业如果赞助公益事业,会享受减免所得税等政策。
而在我国,目前科普经费的投入却差强人意。一是科普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拨款占科普经费筹集额的64%,社会捐助仅占总投入的1.7%;二是地区间差异巨大,北京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已超过5元,而西藏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有0.22元;三是一些地区科普经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尚不协调,科普经费虽有所增长,但所增数值仍过低;四是县级科普经费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尚未实现根本性扭转。
窃以为,我国现在高水平的科普作品创作人才、翻译人才、编辑人才和发行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热情不高,社会上对科普投入偏少、不认可,与中国科普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市场化程度不足大有关系。科普要想做成一项大事业,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走科技产业化之路,更需要完善社会科普投入的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让其享受充分的税收减免政策。
科普是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政府及社会以长远的眼光去扶持,去参与。当务之急,一是要承认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在科普经费投入上统筹协调,发达地区支持不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采取某些优惠政策;二是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包括社会与个人投入相辅的科普经费投入机制,吸取企业、民间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支持科普;三是不断探索新的科普活动形式,鼓励市场化的科普项目运作方式,大型科技活动采取招标办法,由社团组织进行策划、组织和协调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