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盼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成常态

(2008-05-06 18:07: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经评论
盼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成常态
高福生
 
    长期以来,乡干部习惯了到村里吃“招待饭”,村里给吃穷了、吃怕了,推杯换盏中干群距离拉大了。自2004年7月开始,河北承德县岔沟乡主动“约法三章”——村组不得以任何形式出账核销乡干部下乡招待费;乡干部到距乡较近的村都要回乡就餐,距乡较远的村或时间不允许返回,一律从机关领取由乡政府统一购置的保温饭盒,带饭下乡。(5月5日《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05/05/content_48449439.htm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饭盒”,就是这个“细节”的改变,却给岔沟乡带来了耐人寻味的变化——以前干部下乡,走过场的多,能深入的少;耍嘴皮子的多,办实事的少。有顺口溜形象地讥之为:“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自从有了“小饭盒”,干部不再在村里吃招待饭,没了推杯换盏,干群关系拉近了,工作好开展了,工作效率也高了……
 
    不少人都和笔者一样,很怀念过去那种领导干部带着粮票下乡,三菜一汤的招待模式。如今,如果谁要下基层交了饭钱,那倒成了新闻。更有甚者,个别干部在酒醉饭饱之余还要索拿土特产,令老百姓深恶痛绝。为遏制此风蔓延,不少地方已陆续推出了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在甘肃全省,在浙江宁波、广西北流、福建福州市,“零接待”早就进入了红头文件。
 
    然而,受基层“接待”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上公款吃喝风的盛行,村级“零接待”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与其制定初衷并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相关“禁令”的设置治标不治本,一味把重点放在村级“零接待”上,而不是放在上级“零吃喝”上。对村干部来说,哪怕乡镇下来个办事员,也感觉是个“官”,如果人家主动提出不吃也罢了,要吃的话,就不能不招待,也不敢不招待。
 
    窃以为,与其把功夫下在村组“零接待”上,倒不如像河北承德县岔沟乡这样,下村一律自带“小饭盒”,狠狠地从源头上堵住干部的“零腐败”、“零吃喝”。如果人人诟病的吃喝远离了“公款”,谁吃饭谁埋单,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成了制度常态,那么,“零接待”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果真这样的话,谁还敢一出门就惦记着某某村的××鸡、××鱼呢?
 
    承德县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让人感觉到久违的老传统又回来了,深受老百姓欢迎。数字最能说明实效——3年多来,除个别村因招商引资经村民代表同意有少数招待费,多数村招待费都为“零”,村级节约开支近20万元。这些钱,或用来发展生产,或用来修补道路、架桥,而前几年,村级花在这方面的钱几乎为零……
 
    期盼这种好制度在运作过程中日臻完善,推而广之。当有一天,乡镇干部下乡自带“小饭盒”远离了形式和做秀,成了常态,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村组“零接待”也就如期而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