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旅游伴随每一次出行
高福生
事实上,类似的“景观”不只青岛独有,在北京圆明园,在河北长城,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在深圳“世界之窗”……凡是有游人的地方,就有这种让人大跌眼镜的“镜头”。游客们这些“经典”行为频现,不仅是公民应有的公德和文明的缺失,也是对文化和文物的一种亵渎,令人痛心,让人愤慨!
这么些年来,人们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诟病已久,也不时进行了“口诛笔伐”。2006年,有关部门还公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很多人开始对照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做文明游客的要求,也有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时至今日,不文明旅游现象并未得到根绝。
为何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刻乱划等不良习惯看成是一种应该脸红的行为。君不见,很多游客平时在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一旦到了公共场合,尤其是旅游这类休闲放松又无人监督的场合,就开始不讲卫生、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这些不文明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小节”,实质上是陋习。
要知道,古木损毁了,不可再生;文物古迹破坏了,也无法复制。无论你以何种方式留言来“名垂千古”,只能让人不齿;也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带走”属于公众的美丽,只能给原本春光无限的花木留下了遗憾的伤疤。在很多时候,游客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旅游文明素质和一个人的教养程度、文明程度、文化程度是公德意识都有一定的联系。
眼中有绿色,心中也要有绿色。固有的景观是不变的,但良好的氛围却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优美的景致配上文明的氛围,才能给人真正美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珍贵文物、建筑,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景色,不仅要靠旅游部门工作人员精心管理和保护,也要靠广大游客的大力呵护。
希望每一个出游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简单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游客。不但在每一次出行时要管好自己,如果发现其他人有在古建筑、树木和公园内的公共设施上涂抹、刻画或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也要及时进行制止。如此,才是真正的文明旅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