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公务消费制度的特征之一就是“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这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财务报销环节中存在少数凑票报销,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现象,这使国家资金不知不觉流入个人腰包。为遏制这种腐败,去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表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
发展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推广公务卡”。目前,上海、天津、重庆等城市已先行一步,还有更多的城市正在积极跟进。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公务卡取代现金结算后,包括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均将以公务卡支付。公务卡上的支付信息能够被准确地记录,经持卡人签名的消费
交易
凭条将会作为原始凭证,便于单位和财政部门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部分学者和专家甚至将之视作反腐利器。
但是,仅仅凭一张公务卡就能杜绝公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让人心存三疑:一是公务卡的使用究竟是用于公务还是私人,很难区分,查对账单也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二是受利益驱动,不能排除公务消费者和提供消费者弄虚作假,或多刷消费支出,或领取回扣等;三是可能会助长一些人在公务接待中超标准消费,甚至名正言顺地进行奢侈浪费。
由是观之,公务卡只是一种金融产品、货币支付形式和公务消费中遏制腐败的手段。在当前体制下,要想公务支出透明,必须教育、监督与预防并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果“防火墙”不防火,“高压线”不带电,仅仅寄希望于一张没有生命的卡的作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扬汤止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