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安监局点名批鸡西市煤矿安全鼓掌

(2006-12-06 15:31:31)
分类: 政经评论
    “这里要特别点点鸡西市,今年以来已先后发生了四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尤其是城锦煤矿‘12·1’事故性质极其恶劣。”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4日对黑龙江省鸡西市煤矿安全工作提出严厉批评,要求依法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笔者为此举击掌叫好!(12月5日《经济参考报》)

    众所周知,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尤其是点名批评,因其直接、到位,能让人耳根发热,脸面发烫,促使当事人幡然悔悟,被不少领导干部视为“法宝”。去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点名批评了不敢承担社会责任的北京师范大学所属环评单位,还点名批评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级政府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为当地一家违法企业甘当“保护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使受批评单位的工作得到改进。 

    然而,在某些地方,批评不公开、不点名逐渐成了一种官场风气,即使有也概以某地、某单位、某人之类笼统称之。批评者碍于情面遮遮掩掩,隔靴搔痒;被批评者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如今,赵铁锤、潘岳等部委负责人敢于打破“潜规则”,重拾“点名批评”这个利器,给一团和气的“批评秀”上了一堂示范课,令人鼓舞。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单位、一个人难免有失误、难免犯错误,怕就怕犯了错误自己还蒙在鼓里,不去改正错误,让小错酿成大错,最终变成“恶性肿瘤”,引发悲剧。在香港,除了有一个廉政公署外,“公开点名批评”也成了一种制度常态。不少香港政府高官、公营机构高级人员、议员,都曾遭到过点名批评,在媒体上被公开曝过光。这虽然让犯错的单位和当事人在公众面前丢了面子,但却如当头一棒,能促其猛醒,及时改正错误。同时,还能使其他单位、其他人引以为诫,避免重蹈覆辙。

    事实表明,较之那些泛泛的、含蓄的、艺术式的批评,措词严厉、不留情面、带有指向性的公开点名,将违规单位和领导曝光于社会的视野之内,其威力显然要大得多。如果被公开点名的单位和领导对曝光的问题不迅速做出回应,不及时进行整改,就会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我想,鸡西市的有关领导在听见点名后,已经在部署整改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点名批评”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形式,是根治错误、降低错误、预防腐败的一剂良药。

    各级领导干部要好好运用“点名批评”这个武器,大力推行这种透明公开的行政方式,该点名时就要点名。点名者要敢于“动真格”,把“点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点中要害;被点名者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怕亮丑,闻过则改,千万个不能动怒,耿耿于怀。只有当“公开点名”成了常态,成了批评的利器,才能让地方政府、地方官员更加尽职尽责,减少和预防名类责任事故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