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民众批评为“煽动性言论”是政府“一贯正确”的恶例

(2011-07-05 13:59:10)
标签:

“煽动性言论”

杂谈

分类: 公共精神


    河南南阳一市民在“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上抱怨该市的“交通整治行动”变质成“罚钱”行动,当地公安局快速回复都是“依法依程序进行”,原本一桩小事,却因公安局回复中要对留言网友“听其言、观其行、观后效”,回复有“个性”,态度很“强硬”,被转贴到天涯论坛,引发大量网友前往“留言板”提问围观。(《新快报》7月4日)

 

     在“本人将坚决反对一切闯红灯的行为,更痛恨鼓动别人闯红灯的行为”的立场中,“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的怪象产生了,并且,引来了极大的围观效应:“围观霸气公安”、“天涯观摩团特来观摩”,而“交通整治行动”变质成“罚钱”行动的质疑似乎被忽略了,那么,网友何以如此关注“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而不是关注问题的实质呢?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特有的现象,但却有现实的折射,难道我们不可以把这种居高临下的回答视为现实中一些部门作风的折射吗?难道不可以把这种傲慢乃至拒绝批评的姿态当作是现实中一些工作人员的形象写照吗?否则,又何来围观效应呢?

 

         在“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审视“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呢?不难想象,在围观力量的强大作用下,有关方面会作出回应,给出一个相对符合民意期待的回答,如有关人员受到处罚,现实问题得到解决等等,但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围观的浅层次效应,更重要的问题是公权部门靠什么避免下次围观效应的到来?靠什么避免陷入公众围观的循环之中?

 

      “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的背后,是公权部门拒绝批评乃至试图堵塞民众监督的霸道作风显现。当前,一些政府门和工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公众批评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当监督涉及自己,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捂盖子,一旦问题被曝光后,不思整改,却是对错误进行辩解、掩饰。他们对批评横加干预,甚至打击报复。所谓“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就是这种逻辑的产物。

 

       常识告诉我们,公权部门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不但要敢于面对错误,更应接受人民广泛的批评,如果对人民批评政府及公务员的行为加以惩罚,那是绝对错误的。特别是对各级政府官员来说,对此最好的反应就是接受监督,容忍监督可能带来的伤害和监督的可能不准确性。“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显然背离了这点。

 

      “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是在放弃自我纠错的机会,而不是诚恳面对公民的批评和监督。殊不知,正是这种错上加错,导致了围观的产生。如果一个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拒绝骂声、排斥批评的声音,将陷入恶性循环,是在拒绝纠错。没有必要的批评,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失范、失衡甚至失控。一直以来,我们缺少纠错文化的氛围,在现实中有些怪现象,如一个政府部门或机构,明明办错了一件事,宁可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也不愿轻易去纠正错误,乃至丧失了纠正错误的机会。“视情处置其煽动性言论”就是自我放弃纠错的表现。

 

       《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但视民众批评为“煽动性言论”明显是政府“一贯正确”的恶例,也显现了公权霸道和傲慢。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政府工作人员越是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接受监督,就越能证明一个社会的理性程度。如果这样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社会是一个常态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公共理性的社会。但视民众批评为“煽动性言论”告诉社会,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