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假日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十一”假日旅游总结,今年黄金周全市监测景区共计接待930万人次。其中,天坛公园接待35万人次,创下新纪录,与去年相比增幅近100%。故宫连续5天游客量超过最大限值,7天累计接待54万人,比去年增加29万余人。奥林匹克景观大道日游客接待量,比平时翻了近两倍。(《新京报》10月8日)
国庆七天长假,北京旅游总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21.7%。这些与“人”相联系的盘点,在笔者看来,却充满了面目可憎的尴尬,因为我们从仅仅似乎看到了有关方面对旅游收入增加的欢欣,而没有看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更没有看到对游客抱怨的回应。这不能让人产生反感情绪。
对北京来说,外地游客在京消费50亿元,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在笔者看来,在公众福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放弃用单一的经济眼光审视长假的片面做法。道理很简单,假期更应该是公众的福利,而不纯粹是一种经济手段。只有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对公众的人文关怀。
应认识到,仅仅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来看待长假,而忽视从文化的角度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在笔者看来,是一种误区。我国物质条件已经较为富裕,公众自然提出了休闲的要求,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休闲正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利,休闲权不仅同人的生命权、幸福权等一起构成和谐社会人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权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一般来说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国内才能发展休闲产业。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就开始产生休闲消费的需求。就我国实际来说,我国休闲消费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形成。
旅游的本质是人们在异地的经历中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得到欢乐、享受美感、增长知识或强身健体。人们在节假日出游当然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内得到快乐、放松、享受美好的体验。而单一的经济帐显然忽视了这点。
面对游客对厕所、排队以及相关公共服务难以跟上的问题,包括北京在内的所有地区都应反思。这是树立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假日旅游是休闲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最为人性化、个性化的经济形态。长假要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核心目的,把人的价值最大化,保证人们在假日期间享受安全、舒适、愉悦、欢乐的休闲生活,避免出现游客“掏钱买罪受”的度假经历,杜绝让人们有“旅游-受难”的感受。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改变假日经济的现状,其实质应是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文化传播和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的形成。那种把人当做赚钱工具的意图必须坚决摒弃。
就笔者的看法,除了盘点经济帐外,北京还应盘点旅游服务质量问题、信息提供问题、游客满意度问题、投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种盘点比前一种盘点更重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必须明确,休闲不是富人的特权,而是全体国人的权利。从我国的现实看,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休闲的权利还远未落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长假盘点不应止于“经济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