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日起,一则《骇人听闻:官员儿子北大经济学院五门不及格照样保研!?》的网文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发帖人自称是一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他指称该院在不久之前的本科生保研工作中,两名来自黑龙江某地级市的韩公子和张公子,竟然顺利登上了保研的榜单。而原因,则在于两位公子的父亲分别是黑龙江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和另一市的实权局长,而北大某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则来自该地级市。(《广州日报》10月21日)
《骇人听闻:官员儿子北大经济学院五门不及格照样保研!?》掀起了一场风波。仅以某著名论坛的反应来看,在短短36小时之内,吸引了点击12万余次,回复970条。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个帖子具备了几乎可以吸引公众眼球的元素,一是北大,二是黑幕,三是权力,四是违背常识——班级“倒数第一名”被保研。而其效应就是成为舆论中的热门信息,而这种关注不以个别人士所谓的“在网上说,我看都不看”的专横话语为转移。
那么,在这样的态势下,谁最应该对此作出回应?就笔者的观点,除了北大要作出必要的解释,以打消公众疑虑外,牵涉其中的权力者更应站出来,自证清白,以免让社会的信任危机呈扩大化之势。
在“保研门”中,笔者没有看到北大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相反,解释的理由不但难以服众,也是苍白的。再进一步说,与其有瓜葛的官员,却是垭口无言,隐藏于公众的视线之外。这在笔者看来,是不恰当的。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要求官员应有自证清白的勇气和品质,但是,只见北大的一面说法,而无法看到相关官员的回应,在笔者看来,我们就无法弄清事实的真相。尽管真相与北大有关,但是,离开权力者的背景,以及对权力者子女的置疑,“保研门”将不复存在。因此,公众有理由要求置身其中的官员做出“自证清白”的举动。从官员的责任观和现代社会对官员的要求来说,让官员自证清白的要求,并不过分,相反,是官员的一种义务。
公开透明是消除信任危机的最好法宝,对北大来说,是如此,对官员来说同样如此。任何遮遮掩掩都是要不得的。“保研门”,保的不是“研”,而是“权力”。面对公众的疑问,笔者以为,“保研门”之下,权力最应该自证清白。否则,就不仅仅是个丑闻的问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