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骚扰突出妇女意志的权利限度考量

(2009-09-25 10:28:41)
标签:

法律

性骚扰

规制

私权利

意志

杂谈

分类: 公共精神

 

       “黄段子列为性骚扰”有了更进一步的限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昨天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与原草案相比,修改稿中把违背妇女意愿、内容涉及性作为性骚扰的判断要素。该法规有望在本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北京晨报》9月24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邹维萍认为,“原来的规定太宽泛了,同学聚会、朋友发个段子开玩笑,就都算违法了。”如今,加上两个实质条款的约束,范畴就更明确了,妇女不欢迎的才是性骚扰。


         简单地说就是,北京拟立法禁止和预防性骚扰,强调了妇女意志的重要性。面对“性骚扰”,客观地说,各方意见并不统一,有些时候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如有的立法专家指出,在地方立法中对性骚扰具体形式进行界定,增强了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但也有专家认为,只有客观的表述,而没有主观的规定,单纯界定性骚扰形式,无法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这显示了法律解决性骚扰问题的力不从心。但是,就笔者的看法,对妇女意志的强调,看似一种窄化,实际上更张扬了权利保护的要义。


       法律规制性骚扰是必要的,但是法律是解决性骚扰问题的唯一途径吗?如果是,法律又为什么无能为力呢?如果不是,又该寻找何种方法呢?笔者以为,只有认识到这一困境,才有助于我们对北京拟立法禁止和预防性骚扰之所以强调妇女意志的理解。由于性骚扰成为深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是公众的性权利意识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结果,任何做法都不能使得性骚扰问题脱离实质,而成为一个现实中敏感的男女问题。否则,就偏离了法律的意义。


        应看到,对性骚扰的泛化理解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不要和任何人谈论、涉及与性有关的任何话题,因为那是一种性骚扰。实质上这是在强化性歧视,破坏正常交往中的灰色地带,并且产生另一种不公平:一个喜欢说黄色笑话的人和一个借着权力实施性意涵行为的人的过错是一样的吗?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笔者以为,防止性骚扰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还必须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干预,必须放在权力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中来看待,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事实上,从北京的立法就可以看出法律解决性骚扰问题困难和复杂程度,法律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的经验证明,法律的作用往往体现在惩罚性骚扰被拒绝后产生的报复行为,这样的惩罚是有效的,而对于性骚扰本身的解决,法律常常因为缺乏证据和量刑上的困难而不了了之。换句话说,法律对解决性骚扰仅仅能发挥有限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导致把性骚扰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法律的困境。


         当前,社会的多元化状况,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医学、生理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性骚扰问题复杂化,可以说,性骚扰问题既是社会和道德难题,也是政治和法律难题。法律规制性骚扰,是人的地位平等和权利平等所带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揭示了法律维护人的私权利的平等、尊严和不可侵犯的本质。


         应该明确法律规制性骚扰行为的中心在于人,在于对人的私权利的保护。规制应当有限度,这一限度就是权利保护和社会其他效用的共同必要范围。这也是北京拟立法禁止和预防性骚扰之所以强调妇女意志给我们的有意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