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当四川人发明了“standing
flower”(占花)后,川式英语也开始不断出现在川菜菜谱的翻译中;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重庆晨报》9月5日)
据说,“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发明引领着中式英语的发展壮大。不过,当我们对中式英语忧心重重甚至发起围追堵截的运动时,如上海市发起一项在公共场所搜寻错误英文标识并进行纠正的活动,不少外国人对其甚感兴趣,如了数字的说服力外——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的身影。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其实,更直接地说,在笔者看来,这是语言文化的魅力,也是在不自觉间尊重语言传播规律和文化的显现。但是更奇怪的是,面对中式英语的壮大,笔者似乎并没有听到英语国家的教育部门或者其他什么机构,发出忧虑的言论,相反,是一种无为的姿态。
这说明了什么?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式英语的传播,还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兴趣,都表明了公众才是语言变革的主人,并且,只有公众才能拥有语言发展变化的话语权而不是权力部门,更不是某个权力者的偏好。
由此,笔者想到了当下舆论视野中的汉字整容风波。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欲为“琴”、“亲”、“魅”等44个汉字“整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与中式英语相比之下,我们能发现什么?反关中式英语在我国遭到围堵和在国外受到推崇的不同景遇,权力者是否拥有理性的态度正是其出现不同景象的深层次原因,而权力部门该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如何处理,是进行一刀切式“整治”,还是尊重语言文字规律,在笔者看来,不仅关乎权力的形象,更关系到语言文字的演变。
而正是差距的存在,认为权力而不是公众才是语言文字的主人,认为行政部门而非公众拥有话语权才是对语言文字变革的尊重,导致了汉字“整容”风波。当然,也出现了对中式英语的治理运动。放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角度考虑,在笔者看来,对中式英语进行整改和对汉字进行整容一样,或许都是不足取的。
何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是民族文化的发展成就和脉络显现,在这点上,我们切不可犯南辕北辙甚至是让历史耻笑的错误。因此,从“中式英语”反观“汉字整容”,笔者以为,必须认识到公众而不是权力才语言文字的主人,必须尊重公众对语言文字的话语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