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多丽彩点睛”在搜吧河南吧里发帖称,郑州市古荥镇大河路两侧在建“遮羞墙”。大河路是古荥镇的主干道之一,道路两侧一旦建成“遮羞墙”,墙外路面破破烂烂,而墙内商户则苦不堪言。昨日上午,记者在古荥镇大河路看到,网友所说的“遮羞墙”已建成。(《河南商报》8月19日)
这些“遮羞墙”是谁建的呢?为何要建这么长的“遮羞墙”?“遮羞墙”到底遮的什么羞?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说白了就是遮丑,大家都知道的,政府的人也知道。”那么,“遮羞墙”的功效如何?简单地说,就是要向上级领导展示光鲜的一面,遮挡不利于展示政绩的“丑陋”,同时,也是为了宣传的需要。
就个体的经验视之,大概不少人都会有遮羞的可能存在,更多的人也乐于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这或许是人之常情,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是否可以同样进行“遮羞”,而且是动用公共财政进行自我粉饰?作为公权力掌握者的政府官员是不是可以任意进行遮羞式粉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们的官员屡屡患上这种病症:自我粉饰的习惯性冲动几成病态。
君不见,为了政绩的需要,地方官员可以说是无所不用,某省环保厅召开执法会议,却拒绝曝光违法企业名单,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遮羞”吗?某市创卫审验期间,不仅关闭了市区内所有中小饭店、报刊亭、中小理发店,而且某些路段的饭店还在一夜之间换了门脸,这样的“遮羞”,我们见得少吗?更有甚者,据报道,某乡镇为了接待领导检查山羊养殖情况,把所有人家的山羊集中在一起赶到山上,感觉还是不够,甚至叫干部身披白布混入羊群中,终于成功营造出了羊儿满山的喜人情景。如出一辙的遮羞逻辑,难免让人感慨系之。
事实上,权力的自我粉饰性冲动不独我国官员有,国外的官员同样不甘人后。为了筹备明年10月举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印度政府正在加紧装扮首都新德里。除了决定彻底清除乞丐、在所有赛场周围放置60万个盆栽之外,他们又出台一个新举措:在通往主要赛场的路旁种竹子——这不仅仅是为了绿化,更是为了遮掩游客和运动员将频繁光顾的道路两旁的贫民窟和垃圾。
看来,对于权力拥有者来说,自我粉饰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下意识选择。原因何在?就我国现实来说,在上级领导考察下级领导时,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往往会对下级领导的政绩评价乃至职位的升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不少领导决定在一项工作上投入多少
时间、精力、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这项工作能不能给自己的政绩添上一笔,能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能不能在上边挂个号,而不管是否造成了原生态的破坏和人、财、物的严重浪费,是否违背了科学发展要求。对郑州出现的“遮羞墙”来说,延续的是同样的逻辑。
就笔者的观点来说,“遮羞墙”是权力自我粉饰的玩偶,也是权力习惯性粉饰逻辑的显现。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民生、公共利益都被搁置在外,而政绩被单一地突出,在公权对上级领导“示好”的过程中,“遮羞墙”仿佛成了权力者的道具或者说是木偶,只是百姓的利益成了不足为虑的存在。因此,“遮羞墙”的出现就意味着公共利益和百姓福祉的受损。对此,不可小视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