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考生名单,16日通过浙江教育考试网向社会公示后,考生家长章先生致电媒体称,表格中只有4000多名考生的报名序号、姓名、加分项目与分值,比2008年简单了许多。“这叫我们监督什么,怎么去监督呢?”章先生说。(《京华时报》6月21日)
在家长监督化为泡影之下,对于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公示内容看不懂、看不明白的问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说:“去年也是这样的,我们在网上都有的,你去看看。”而事实是2008年的公示情况相对详细,并且在记者介入后,2008年的相关信息遭到了无情的删除。
一句话,直截了当地说,删繁就简的高考加分公示正在沦为一场滑稽的表演:有形式而无内核。公众看到的公示不是期待中的公示,而是权力部门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选择的“公示”;不是尊重公民权利的公示,而是为了遮掩监督的视线而无奈的应对之举。在这样的对比中,“公示”成了权力者自我需要设计的产物,而所谓的公示成了某些人手中的道具。
更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独公示,在很多明明是张扬公民权利的场合,在很多民主试验的场所,比如听证、公众参与等,都在权力的畸形介入后,成了公权根据自我需要而进行的表演。现实中,不少听证会存在瑕疵,设多少代表,哪些人成为代表往往由政府说了算;在公众参与方面,有那些人参与、参与的范围和程度如何,往往也有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由此,在这些最能保证公民权利的民主试验中,由于公权的霸道和惯性、强势,公民权利往往难以摆脱被“强奸”的命运,在看似尊重公众权利的程序中,殊不知,权利再次成了被奚落的对象。而这种行事逻辑和方式在浙江删繁就简的高考加分公示中,进一步得到了无情演绎。
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吗?在浙江高考加分政策引起舆论关注和抨击的当下,在本应通过公示等形式消除公众疑虑和怀疑情绪的今天,我们看到,公示不仅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相反,再次激发了公众的疑虑、猜忌心理和消极对抗情绪,这说明了什么呢?
笔者以为,如果说高考加分政策已经成为权势者盛宴的话,加分政策政策已经被扭曲的话,那么,所谓公示成了不公正的掩盖者,甚至成了不公正的变相维护者,成了不公正的制造者,因为在失去意义的公示制度下,我们失去了纠正不公的机会,社会的纠错机制正在濒临失灵的临界点上。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的。
公众对浙江删繁就简高考加分公示的质疑,充分说明了公众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既是对公平正义流失的痛心,也是对无力纠正不公的冷心。从更深层次上来说,笔者以为,这是政府政府对公众做出承诺——公平正义的破产。要知道,政府的承诺,无论多么小,只要后来未兑现,都会摧毁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每一个破产的承诺,即使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也会导致信任的腐蚀。承诺过多或不履行承诺都会破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为这就是政府的言行不一致。一旦这种情绪受到威胁,任何被认为可预测的事都会受到猜疑,甚至可能影响公众对完全不相关领域的印象。浙江删繁就简高考加分公示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可怕的后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