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篇名为《2008年是中国企业家集体形象崩溃的一年》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迅速被顶上首页。发贴人“梦回徽商”在文中呼吁中国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公民意识。该帖一周之内点击量已超过10万,也引发了网友关于“企业公民”的热议。(《中国青年报》12月4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31.6%的人认为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较过去有所进步,但仍有53.4%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在“企业公民”方面做得很差。也正因此,面对中国企业应加强什么的问题,众多网友齐点社会责任。
事实上,网友的呼吁恰恰切中了企业的软肋,君不见,在灾难面前,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彰显了企业责任的力量,但部分企业“只说不做”,说明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也与调查结论“中国企业在“企业公民”方面做得很差”相吻合。”。《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也透露了一个令人乍舌的信息:“诺而不捐”是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到账率也就7%。这些当然都与企业责任相关。
《2008年是中国企业家集体形象崩溃的一年》的帖子受到热捧,与企业责任缺失密切相关,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说是指某一个特定时期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期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把企业行为提高到与主流社会规范和对企业表现的期望相一致的水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所做的选择,也是企业对社会期望所做的回应。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公认指标。所谓企业家形象集体崩溃无非就是企业责任一路走低的现实显现。
但是,在笔者看来,把棍子都打在企业家或企业身上并不公允,因为责任的承担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企业家责任流失与权力的过度干预有着明显的联系。我们知道,在“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的思路下,权力不应过多干预企业,但是,在当下,所谓的企业捐赠或者向社会献爱心的背后,几乎都隐藏有权力强制的影子,责任担当似乎成了强迫之事,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不顾企业自身能力状况,权力部门总是舞起大棒,任意干涉,最终造成企业有苦难言,责任担当成了被动的事情。如此以来,企业责任、企业公民根本无法自觉生长,当然也就谈不上成长为“企业公民”了。
其次,企业家形象集体崩溃还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亚当?斯密认为,理性经济人应具有充分的慎重、严格的正义、适度的仁爱三种品德。如果把理性经济人看作是具有理性行为的企业家,那么,这样的企业家胸怀开阔,高瞻远瞩,他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把正义和仁爱贯穿于经济活动中,从而应当对员工和社会担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是,我们应指出的是,个体理性容易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在社会个体、社会环境无法为企业责任担当创造有利氛围的时候,甚至无法助推企业责任成长的时候,就意味着社会理性迷失了方向,企业责任也陷入了理性迷失的泥淖。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所有企业都理性担当社会责任是树立企业公民形象的需要。应明确,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树立积极健康、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责任观,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和民生,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