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底到10月底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总会有一个牵动全国2800多个县域的排名榜发布,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从9月初开始,全国各地就有多家媒体按照常规,对百强县进行了前瞻性报道,同时,各地的网络论坛上更是展开了帖子大战,围绕百强县的各种争论纷纷登场。但最终的结果是,2007年度百强县被悄无声息地取消了。(《决策》杂志12月4日)
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发布了9届全国百强县排名榜。而今的取消,被观察人士认为此举蕴含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改革的多种因子。
百强县的称号,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官员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排名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政绩单”。再加上跻身百强县排名意味着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巨大促动,所有的县域都对百强县趋之若鹜。
但是最关心百强榜的地方政府却很少顾及到“唯指标是从”评比下的传统发展路径的后果,调查显示,大多数百强县的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以致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要的投资已由十多年前的1.5亿元普遍提高到目前的3亿元以上。
而实际上,所谓的百强榜后面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负增长:山西河津是个“GDP百亿县”,但经济发展实际上处在“虚增”状态,而且可能还是一个负数———环境一旦污染,治理的费用极其惊人,甚至生态可能无法彻底复原。因此,这种增长是潜在的亏损户,是欠下子孙债的增长。
从本质上说,百强县排名是在倡导唯GDP至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位发展观,其根本点在于为生产而生产,即以GDP增长为目标,片面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财富,增加财富的目的是发展生产,而人只是纯“经济人”,只是依附于物的经济发展手段和工具。这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在实践上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等。
在地方政府追逐百强县排名的背后,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似乎更像一个追逐GDP最大化的政企结合体,它们基于狭隘的局部利益,担当了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相比之下,公共福利无足轻重。迫于发展的压力,使得单纯的GDP增长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成为考核官员政绩、决定其升降去留的主要指标。诱发了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不惜代价追求产值,竭泽而渔,甚至搞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
追逐百强县排名的背后愈演愈烈的“政绩大赛”,现在取消这种评比,意味着对GDP至上观念的纠偏,是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正如我们所说的,GDP并不能提供社会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它没有把环境的恶化考虑在内,也不能衡量国家的全部财富,它无法反映诸如国家的总收入是如何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之类的社会指标,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快,社会发展慢,城市增长快,农村发展慢的实际情况。
取消百强县排名,启示我们,应抛弃狭隘的GDP情结,反对以GDP论英雄,不能提拔重用只问施政实效,不问施政成本,追求短期行为、数字泡沫的“GDP干部”
取消百强县评比,体现了民意,公众有理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