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涂鸦术

标签:
旅游缅甸七色地图中南半岛的沉香 |
分类: 东南亚8国游记 |
来缅甸之前,在一桥之隔的泰国边境金三角地带,第一次看到那些涂抹得白花花的脸,吓了一跳,这是什么风俗?
有人告诉我,那些女人都是从缅甸那边过来的,这种“脸上涂鸦”,是这个国家最传统、最流行的化妆术。
在缅甸呆了几天之后,对满大街的“白脸”就不再稀奇了,但有时还会觉得好笑,有些涂抹的方法也未免也太不讲究了,就是刷墙也不能那样不负责任吧,毕竟是脸面问题。
我知道,这只是审美观点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这种化妆术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这才是它风靡整个国家、并保留了2000多年的奥秘所在。
这种叫做“坦纳卡”(Tanaka)的东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香木粉,和缅甸的筒裙(Longyi)并列,是缅甸的两大象征物。缅甸女性自2000多年前便开始传承至今,是用坦纳卡树的树皮制作的一种米色糊状粉液,涂抹在面部和手脚上面。
缅甸女人不论老幼美丑,不管已婚未婚,都会在脸上涂抹这种芳香的木粉。她们认为,这种木头和水磨出的液体可以防晒、防止粉刺,保持皮肤嫩滑细腻,甚至还能抵御蚊虫的叮咬,是廉价但绝对天然有机的护肤品。
有一次在依洛瓦底江边,刚下了船,几个女孩子就手持棍棒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跑来,这是要打劫不成,呵呵。原来,她们正是推销坦纳卡的。
坦纳卡树也叫香楝树,是一种淡黄色树枝,粗细从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长。闻起来会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据说,这种坦纳卡树每年二三月开花,乳白色,香味淡雅,当地的妇女们会采了插在发髻上。
香楝树要栽种十几年后才能砍用,而且树干越老皮越厚,磨出来的粉液越好,香味越浓。
加工的方式也很简单,将树枝沾水在一种特制的石磨上磨出粉浆即可,这种半流体的粉浆就是香木粉。香木粉干了之后会变成淡黄色,猛一看好像泥巴涂在了脸上。
这种石磨,在缅甸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茵莱湖时,一个女船工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家徒四壁,草席铺地,但也有一个石磨摆在那里,心酸的草屋里,这是几乎唯一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
磨香木粉是需要些体力的,所以这个活计就由家里的男孩子们承包了,想拍老妈的马屁,这是最好的方法。
依我来看,大多数人涂抹香木粉并不是很讲究,也就是随便那么来几下子。其实,这件事情可以做得很有创意。
有些人便喜欢用香木粉在脸上用刷子刷出花卉树叶之类的图案,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这里面也是有些讲究的。
坦纳卡不仅在生活中,也在舞台之上,这是我在曼德勒看到的表演片断
缅甸人管小姑娘叫“小猫“。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小猫“会把这种香木粉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则只涂脸的两颊,不涂鼻梁。中年妇女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老年妇女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
很多小男孩的脸上也经常被涂涂抹抹,成年男子则比较少见。
在曼德勒的大街上看到几个摆小摊的男人,那真的就是在脸上涂鸦了。
虽然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但还是清淡些好,女孩是在曼德勒的街头,男孩是在蒲甘的市场,那都是相当的可爱,应该是混有印度血统的。
奇怪的是,在缅甸旅行期间碰到过很多穿粉衣的尼姑,不论年轻年长,却绝少有涂香木粉的,莫非,有规定尼姑是不许化妆的?
期间乘坐了一次缅甸的内陆航空,漂亮的空姐让人眼前一亮,她可就完全是现代的妆容技术了。既然穿了民族服装,为啥子不用民族的化妆术呢。
这种缘自皇家贵族,流行了2000多年的独特化妆术,应该是很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可惜在缅甸这样至今封闭的国家里,这种产品还停留在原生态的水平。
当地的小贩们推销起来,很有热情,多数游客只是好奇罢了,有几个胆敢在自己的脸上试试,尤其是回到本国以后。
所以,买这种树枝和石磨搬回去,不太现实。倒是其他国家利用香木粉,开发出了相关的产品。
要不,谁去缅甸开个这样的化妆品厂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