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国内近期游记 |
http://www.gx.xinhuanet.com/misc/2006-05/11/xin_210503111704978254325.jpg
这一回,咱唠嗑唠嗑吃的唄。
那时还是穷学生,觉得什么都好吃。我的导师张老师,用现在非常时髦的说法,就是一个很nice的人。他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给予过我的温暖和照顾,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在哈尔滨的头一顿大餐,是导师请客,也是从那时起,知道了什么叫分量足,什么叫实在。还有那些火辣辣的菜名,大拉皮(如图),美丽豆沙,得莫利炖活鱼。。。,也见识了冰城人喝啤酒的本事。我平生惟一的一次醉酒,就是生生被哈啤给灌醉的,呵呵。
食堂的菜名也是非常别致的,总结来讲,看了菜名,你猜不着是什么原材料。如地三鲜(茄子,青椒和土豆,10年前这道菜还没有风靡全国),新三鲜(圆白菜、西红柿和青椒)、苜蓿柿子(西红柿炒鸡蛋)等等。 食堂的一样东北小吃迅速把我征服了,那就是――韭菜盒子。
头一年住的宿舍有些偏僻,旁边有一块围墙圈起的荒地,上面驻扎着两家小吃店,名字是那样的朴实,一家叫盒子铺,一家叫包子铺。盒子铺的老板是一个大婶,服务员是一群东北姑娘。包子铺的老板是一个大叔,服务员是一帮东北小伙。
这样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冬日的晚上从图书馆出来,食欲空前旺盛。走进人声鼎沸的包子铺,眼镜立刻蒙上了一层白雾,点上一盘刚出锅的包子,一大碗粥,和着免费的咸菜,几元钱的消费,却吃得那样的满足。或是周日的懒觉过后,去盒子铺喝一碗大餷粥(玉米粒粥,熬得烂烂的),那个盛粥的锅可以用巨大来形容,里面的粥似乎无穷无尽。。。。
经常会出去打打牙祭,男生的最爱是回锅肉和家常豆腐,女生们每次拿着菜单研究半天,最后总是嬉皮笑脸地点出她们的传统保留项目――芹菜粉和酸菜粉。饭局结束后的啤酒瓶子数量往往是惊人的,大家的心情往往是高涨的,宿舍楼门房大爷的表情往往是佯怒的,回到房间的大声喧哗总是不可避免的,之后的那一觉一般是很香甜的,第二天起床后嘴里的味是很大的,呵呵。
上学的时候尽吃导师的了,工作后再回学校,当然要轮到我请客。可我那敬爱的张老师,趁我接一个电话的功夫,竟抢着把款付了。。。。
上周看超女的沈阳赛区,听到这样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是的,东北菜并不够细致,却胜在豪爽与热烈。大概,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饮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