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人的三层大脑结构的角度来看待压力反应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从人的三层大脑结构的角度来看待压力反应作者:方舟舫心理辅导
早期原始社会捕猎时期,人类的基因和自然反应机制就已经形成了。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正在采集浆果,或者正在休息。突然他们面前出现一只老虎,他们随即做出反应,肾上腺素会急升,此时心跳加快,把血液主要供给骨骼肌肉,这就是战斗-逃跑反应,所有能量都为生存、逃命做准备。
当今社会,我们大部分的人的生存环境早已经不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时时充满人身的危险。但我们依然使用同一个压力系统应对生活中种种的压力源——挨老板骂、与爱人发生争吵、没赶上火车、车子被堵再马路上等等。
在战斗-逃跑反应外,还有一种原始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僵化反应,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在危险来临时尽量保持不动,目的是隐藏自己。而成人版的僵化反应包括比如陷入困境止步不前,既不想动手解决问题,又不想采取任何行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不利状况发生时,经历过创伤或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现僵化反应。
下面介绍一个保罗·麦克莱恩的研究结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看人们采用更高级的方式进行反应时,大脑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形成时间分层分布,即较早的旧脑层位于下部,后形成的新脑层位于上部。他认为,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低级脑层支配了高级脑层。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们就失去了判断力、理解力、对人类社会事物、关系的处理方式也倾向于原始的、动物的方式。
麦克莱恩把第一层脑称作爬虫类脑,也是最原始的大脑。这一部分大脑掌管个体生成问题,对家人、朋友、娱乐等毫无概念。在人脑中,爬虫类脑主要包括脑干和小脑。其中,脑干负责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心跳、呼吸和新陈代谢。如果这一部分大脑保护完好,即使有较大面积的脑损伤,生命仍然能够存活。爬虫类脑抗拒外界变化,发出的指令也都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没有学习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极为有限。爬行类动物(或以爬虫类动物方式处事的人)在遇到威胁时,只会战斗、逃跑或僵持不动。
麦克莱恩把第二层脑称作哺乳动物类脑,这部分大脑主要包括杏仁核,这是一个比爬虫类脑更高级的结构组织,对外界危险的警惕性更高。杏仁核连接着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协调人类最基本的——战斗-逃跑-僵化反应,保护我们免受伤害。杏仁核可不经思考自动激活。比如你刚出门,突然看见草地上有什么东西,样子很像蛇,你肯定吓得立刻往回跑。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根浇水的软管。这时你放松下来,笑了笑自己刚才的傻样,然后又该干什么去干什么了。
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还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哺乳动物类脑——海马体,这一部分大脑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也正是海马体让人意识到草地上的“蛇”不是蛇,而只是一跟软管。此外,海马体还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赋予哺乳动物一些特殊本领。有了这个本领,你的宠物够才能认出你、回应你,把你和其他的陌生人区别开来。
第三层脑,即最高级的大脑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大脑皮层,这是大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脑体积的5/6。人的思维活动发生在这一区域,
由丰富的神经细胞构成,连接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与许多大型神经网络相连,使人类不同程度的思维活动得以进行。
大脑皮层与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息息相关,包括语言、理性思维、记忆、理解、运动协调能力、创造力、音乐天赋、写作、情感、善良、融入家庭或集体但同时又保持自我的能力,审视自我生活的能力,认知时间的能力。
在以上三层大脑中,无论是低级大脑产生的战斗-逃跑-僵化反应,还是早期或更为高级的哺乳动物类脑,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经历的大部分应激事件束手无策。只有通过人类特有的大脑,我们才能在应激发生时,退后一步,审视周围的世界,采取有意识的行动。
人脑能够通过智慧和理解力平衡应激系统的初始反应。有了人脑的这些特性,我们才能临危不惧,设法想出最佳策略,解除苦痛,超越挫折,战胜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前一篇:2015年5月10日
后一篇:如何在空气污染的城市生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