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吃什么最养生?

标签:
春季季节地区吃什么西木博士 |
分类: 低碳饮食与营养革命 |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吃什么最健康?
《承品》杂志特约西木博士撰稿
2014年3月
今晚吃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我们是否应该吃不同的食物?这是我在这篇文章里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时值春季,在文章的最后,我会告诉大家春节后吃什么,春季吃什么。
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吃什么?
如果你生活在北极或南极附近的寒带地区,一年四季几乎都是冬天,食物种类相当稀少,特别缺乏植物性食品。除了海藻,当地基本上没有水果、蔬菜或粮食等植物性食品,只有海鱼、海豹和驯鹿等动物性食品。生活在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曾经像北极熊一样,几乎完全以肉食等动物性食品为生。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传统的因纽特人在北极不但可以生存下来,而且体魄强健,没有疾病,并且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部落之一,许多人在九十岁时照样可以打猎。在那里,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专家们所担心的肉食健康问题几乎不存在:在接触现代文明以前,他们没有便秘,没有大肠癌,没有坏血病,没有肥胖、高血脂、心脏病或脑中风等文明病。
流行的观点认为,肉食缺乏纤维素,只吃肉食会导致便秘甚至大肠癌;长期不吃新鲜水果蔬菜,既缺乏纤维素,又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肉食高脂肪,吃多会肥胖,出现高血脂,进而引发心脏病或脑中风。那么,为什么这一切没有降临到传统因纽特人的身上呢?
实际上,只吃肉食的北极熊等野生食肉动物也没有便秘,且粪便不难闻,没有大肠癌等退化病。原来,传统因纽特人和野生动物一样生食或半生食,包括肉食。在印第安语言里,“爱斯基摩”的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正是生食中的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促进代谢,加上蹲便的自然习惯,避免了便秘的发生和毒素的累积。(酶也叫酵素,是一种蛋白质,在55度以上就会遇热凝固而失去活性。所以,熟食里没有活性酵素。)
生肉中有维生素C,但数量很少。熟肉中的维生素C微乎其微,因为维C遇热会被分解破坏。在动物器官中,肾上腺里的维C含量最高。这也是为什么爱斯基摩人会专门吃海豹和驯鹿等动物的生肾上腺。
那么,如果不吃生肉,也不吃生的动物器官,只吃熟肉会不会出现坏血症呢?20世纪初,在北极与爱斯基摩人一起生活过几年回来后,哈佛人类学家Vilhjalmur Stefansson和一位丹麦探险家一起做了一项只吃肉食的实验:在医生24小时的监护下,每人每天只吃两磅熟肉,近80%的热量来自脂肪。令医生们惊讶的是,一年后两人身体健康,所有体检指标正常,而且比过去更加健康。Stefansson减轻了6磅,丹麦探险家轻了3磅;Stefansson的血压稳定在70/105没有变化,丹麦探险家则从80/140下降到80/120。
美中不足的是,这项实验没有公开肉食的具体种类和烹调方法,例如吃鱼肉还是牛肉,煎还是烤,做几成熟;也没有报告受试者排便次数。但它清楚地表明,即使只吃(熟)肉、不吃果蔬,也不会出现维C缺乏而导致坏血病。原来,只有在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或淀粉)时,体内的维生素B族和维C才可能会在代谢过程中被严重消耗;如果饮食热量主要来自脂肪或蛋白质(肉类),这种情况就可以不发生,机体对维生素B族和维C的需要量就会大幅度减少。
科学家发现,EPA和DHA是脂肪酸家族中最不饱和的脂肪酸,其熔点最低,活性最高,吸收氧气和储存“太阳能”的能力最强。深海鱼油的熔点为零下四十度以下,吸氧的能力为饱和脂肪的100倍以上,在接受太阳光能后吸氧能力更增加1000倍,被誉为“氧气磁铁”和“液体阳光”。这使得北极鱼在冰冷的深海里不会凝固,不会缺氧,使得以北极鱼为生的爱斯基摩人不畏寒冷,不得抑郁症,不得软骨病。
热带和温带居民的饮食结构
如果你生活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一年四季都像夏天,食物种类齐全,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都很丰富。与寒带食品不同,热带食品中脂肪含量通常较低,且以饱和脂肪为主,例如椰子油、棕榈油、可可脂。在脂肪酸家族里,饱和脂肪最为稳定,熔点最高,抵抗微生物和紫外线破坏的能力最强,非常适合热带环境和高温烹调。以椰子油为例,其熔点高达23-32度。
最新研究证明,天然饱和脂肪不会制造肥胖、升高胆固醇、破坏心血管,相反,它们更容易消化,可以抗氧化和抗感染,保护血管壁,增强抵抗力,特别是中短链饱和脂肪酸,例如奶油和椰子油里的月桂酸。你想象不到的是,月桂酸无需经过胆汁的乳化就能被消化,直接进入肝脏燃烧,且通常不会储存起来,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婴儿、减肥者和肝胆病人。难以置信,天然椰子油还可以帮助减肥。
在中太平洋地区,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天天吃椰子和椰子油,他们纤瘦而健康,把椰子树称为“生命之树”。许多南太平洋群岛原始居民曾经以椰子为主食,也吃猪肉、禽鸟肉、海产品和农产品,摄入大量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例如,在传统托克劳部落,近60%热量来自脂肪,其中一半是饱和脂肪。在传统普卡普卡族,每人每天吃70克脂肪,其中63克是饱和脂肪。而他们身材纤细,没有高血脂,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后来,当托克劳人迁移到新西兰以后,开始少吃椰子油,饱和脂肪摄入减半,主要以西方饮食为主,结果肥胖、三高和心脏病等文明病流行起来。至今仍然以椰子油为主要脂肪的斯里兰卡人,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
如果你生活在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夏秋季食物种类丰富,冬春季食物种类稀少,尤其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平均来说,温带食品的脂肪含量比寒带食品低,但比热带食品高,而所含脂肪的饱和程度比寒带的高,比热带的低。
从北到南,随着纬度的下降和光照的增强,广大温带地区依次盛产亚麻、核桃、花生、大豆、橄榄和茶叶等油类经济作物,其脂肪含量依次降低,而饱和程度却依次升高。例如,亚麻盛产于甘肃和内蒙古等地的中温带地区,而茶叶则盛产于云南和福建等地的亚热带地区。营养学家发现,亚麻籽油和核桃油富含亚麻酸,花生油和大豆油富含亚油酸,而橄榄油和茶籽油富含油酸,其饱和度和稳定性依次逐渐变大。
研究表明,北极鱼油里的DHA和EPA最不饱和(碳链上分别有6个和5个双键),接下来依次是温带的亚麻酸(3个双键)和亚油酸(2个双键),这些都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再其次是亚热带的油酸(1个双键),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其结构与饱和脂肪(0个双键)最为接近,而赤道的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脂的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
你适合吃什么?
人类是适应性最强的杂食动物之一,我们可以吃从极地到赤道的一切天然食物,无论其脂肪含量或饱和程度高或低。我们拥有食肉动物的尖牙,又有食草动物的切牙和磨牙。我们的肠道比食肉动物(如狗)的长,比食草动物(如牛)的短。此外,人类的味觉远比动物发达:我们的舌头上有上万个味蕾,而猫科动物的味蕾只有数百个。这使得人类在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异常丰富多彩,如我们中国就有八大菜系,而狼和羊的食谱走到那里都一样简单:一个总是吃肉,另一个则永远吃草。
不管人类的食谱如何千变万化,有一个规律是共同不变的,那就是只有动物性食品才能提供全面均衡的人体营养,包括鱼、肉、蛋、奶或内脏等。几乎任何一种动物性食品都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任何一种植物性食品都营养不全。即使把所有植物性食品加起来,也缺乏维生素B12、左旋肉碱和辅酶Q10以及容易吸收的铁元素等营养物质。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牙科医生Weston Price花了十年时间,考察了世界五大洲的12个原始部落。他最后得出结论:凡是缺乏动物性食品的部落居民都会出现牙齿等器官的明显退化,而有充足新鲜动物性食品的部落居民都高大健壮。
另一方面,从进化适应和最佳营养的角度看,每个人最适合吃的食物可能与其种族肤色、生长地带、生活地区和季节气候有关。例如,非洲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热带,可能更适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而在脂肪里可能更需要吃饱和的;欧美白人的祖先从非洲迁移到寒温带长期生活,可能更适合吃高脂的、动物性的食品,而在脂肪里可能更需要吃不饱和的;而我们亚洲黄种人的祖先从非洲迁移到温热带长期生活,可能更适合吃脂肪含量中等的、荤素搭配的食物,在脂肪里可能需要平衡饱和的和不饱和的。
如果你先天肤色较深,你的祖先应该长期生活在光照较充足的地带,你可能更适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相反,如果你先天肤色较浅,你的祖先应该长期生活在光照较少的地带,你可能更适合吃高脂的、动物性的食品。
不管你的种族肤色是什么,如果你在南方出生长大(南方人),你可能相对更适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更适合吃热带水果,如椰子、菠萝、香蕉、荔枝和芒果等。如果你在北方出生长大(北方人),你可能相对更适合吃高脂的、动物性的食品,更适合吃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杏、枣和葡萄等。
至于粮食,尽管它是许多贫穷地区居民数千年来的主食,地球上所有地方的人都不容易消化吸收。因为人类吃粮食的时间还不到一万年,我们的消化系统无法充分分解其中的凝集素、阻酶剂、糖苷和植酸盐等“反营养物质”。如果要吃粮食,南方人可能相对更适合吃稻米,北方人则可能相对更适合吃麦类;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豆类最好先发酵或发芽后再吃,因为豆类通常比稻米和麦类更难以消化吸收。
无论你肤色如何或出生何处,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南方,你可能相对更适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包括部分热带水果。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北方,你可能相对更适合吃高脂的、动物性的食品,以及部分温带水果。
不过,由于所有人类起源于非洲热带,逐渐由南而北迁徙,我们的先祖们吃南方食品的时间比吃北方食品久远,因此相对来说,所有人都应该适合吃热带的食品,北方人应该适合吃南方的食品,但南方人未必适合吃北方的食品。例如,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容易消化稻米,但许多人消化不了麦类中的麸质,特别是南方人;所有人都能够吸收椰奶,但许多人喝牛奶拉肚子,纬度越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比例越高。
在夏秋季,你更适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以及热带水果,例如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的西瓜。在冬春季,你更适合吃高脂的、动物性的食品,以弥补热量和光照的不足,例如核桃和羊肉。事实上,吃当地当季的食品不仅最营养合理,而且最经济环保,因为这样的食品新鲜、适宜、便宜、免运。至于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水果,它们既不应季,又营养不良,尤其因缺乏紫外线照射而缺乏维生素D和抗氧化剂。
我之所以提倡因时而食,首先是因为当季食物新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不像反季节蔬菜缺乏维生素D和抗氧化剂,或像跨季储存的食物的维生素已经大量流失。其次,当季食物适合补充本季节人体需要的热量和营养需要,例如,夏天多吃西瓜可以通过补充水分、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以防暑,冬天吃羊肉能够通过补充热量、铁元素和左旋肉碱以御寒。
春季吃什么?
在一年四季里,春季的食物供应最为短缺,特别是在北方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节。此时尤其缺乏应季的新鲜蔬菜水果,会导致维生素C摄入减少,增加患上感冒、流鼻血和高血脂的机会。如果你又喜欢吃甜食或主食(从而消耗维C),问题就可能变得特别严重。
所以,在这个季节,你要么避免甜食和控制主食,要么想办法多吃水果和蔬菜。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应当尽量生吃或轻度烹调(例如快烫一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中的维生素C、叶绿素和酵素。绿叶菜(例如大白菜)中的这三种营养素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堪称“排毒三剑客”,可以帮助你排除春节期间大吃大喝所遗留下来的诸多毒素。
例如,维生素C能够把有毒的六价铬还原为有益的三价铬,还能阻止亚硝酸盐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叶绿素可能有助于排出药物、杀虫剂和辐射等残留物,而酵素则可以帮助分解多余的脂肪以及酒精等毒素。
与此同时,在每年春季三四月份,北方(北纬37度以北)阳光中紫外线太弱(指数低于3),人体无法合成维生素D,而过去一年身体储存的维生素D又消耗殆尽(维D的半衰期为2-3个月)。此时机体的免疫抵抗力处于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流感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集中爆发。此外,缺乏维生素D还容易引发抑郁症、高血压、关节炎甚至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大肠癌)。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这些疾病的发生率与纬度成正比!
为了补充维生素D,你需要更多地食用深海鱼或多脂鱼(如鳗鱼)、鱼子、内脏、蛋类(含蛋黄)或奶油、奶酪(全脂),以及菌藻类,特别是香菇。经过日晒的香菇富含维生素D2,堪称素食中的“维D之王”。另外,即使你生活在南方,雾霾也会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如果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城市里,你需要额外摄取这些富含维D的食物(动物性食品和菇类)以及可以帮助解毒的生蔬菜。
总结来说,你的最佳饮食搭配为一荤、一菜、一菇,特别是在春季三四月份,以补充热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季节性不足。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菇类植物容易富集锌、硒、铬等微量元素,但也容易富集铅、汞、镉等重金属。因此,如果你有条件,尽量选择有机、绿色、无污染的蘑菇。
最后,如果饮食无法随季及时调整,你在冬春季最好额外补充高品质亚麻籽油、深海鱼油、鱼肝油、维生素D和维生素C,特别是如果你容易感冒或患有流鼻血、高血压、抑郁症或关节炎等病痛。倘若你有高血脂、脂肪肝或酒精肝,你还可以另外补充高品质的左旋肉碱和奶蓟提取物,以进一步帮助降脂解毒和保护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