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一趟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的罗城古镇。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
60公里,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
据说,从高处俯视,古镇象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犹如船舵。正因如此,古镇被称为“中国的诺亚方舟”。
据了解,明朝后期,罗城便已是方圆百里的物资集贸中心。明末清初,为更好地方便开展商贸、文娱活动,当地民众捐资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奇特的船形街,然后沿街建起了一座座房屋,进而形成了集镇,并以“罗众志以成城”之义将古镇取名为“罗城”。
1992年,罗城镇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6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罗城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船形街东端的灵官庙,是古镇这条大船的尾蓬。
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清咸丰九年(1859)、民国八年(1919)先后进行过培修。庙宇结构为两重式,前为正殿,后为观音殿,现基本完好。
灵官庙向西,中间便是罗城古镇主街——船形街。
船形街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成型于清代。街道呈梭形,东西全长209米,最宽处 9.5米。
船形街街道两旁,均为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建筑风格为川南传统民居的穿斗木构架式。
这些房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冬遮雨雪,夏挡烈日,被誉为“晴雨市场”。正是因为这些“凉厅子”,整条船形街也被俗称为“凉厅街”。
2010年1月,罗城镇凉厅街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街”。
凉厅街,是古时罗城的中心。数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曲、打牌闲话,快活逍遥,情趣无边。
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的人文风貌。虽然一些老字号店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各类百货日杂、茶馆饭店依然鳞次栉比。最多的就是茶馆了,当地百姓、四方游客都在这宽阔凉爽的屋檐下品茶娱乐,俨然是古镇的一道景观。
船形街中间,矗立着一座古戏楼。古戏楼在明清时又称万年台,是人们比武、唱川剧的地方。
戏楼四角宝顶,正面有一副韵味十足的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粱,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
古戏楼后面,是一座石牌坊。石坊上的两联,更是道出了罗城“倚铁峰枕峨秀”的地理位置,倾尽了“到处是阳春白雪”的古镇幽情。
船形街西南,原有一座南华宫。据说这座南华宫当时是广东会馆,坐北朝南,有两重正殿,供奉着六组慧能等神像。可惜后来毁于大火,现在存仅石狮一对立于遗址门外。
这对石狮各重约2吨,造型威猛雄浑,威风凛凛,雕刻精湛,人称“西南第一石狮”。
这是古镇老酒厂。
沿着小巷一路向西,在船形街西端100米处,还有一座犍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是犍为县及附近县回民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移民文化的实物见证。
2018年1月,罗城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