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洪县城北20公里的金华镇,有一座小山,因“山贵重而华美”,得名金华山。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是蜀中四大名观之一——金华道观,后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子昂读书台。2013年,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这是金华山的前山牌楼,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年),元末因地基下陷而毁损,1994年改建为现在的牌楼。
进门过百尺桥,经前山门,登石梯,便到了南山门。南山门也叫大山门,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门外矗立的石华表是南山门的代表性建筑。
走进南山门,便是金华山道观。金华山道观始建于南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唐时一度更名为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赐号玉京观,清康熙时即为全川四大道观之一(青城山、鹤鸣山、金华山、云台观)。
道观坐北向南,依山势作院落式布局,其中,东岳殿、祖师殿、玉虚阁等,均为清代早期建筑。
这是铁灯杆,铸于乾隆六十年(1785),中间装有眼光(眼睛)菩萨,据称能保一方民众眼睛平安。
祖师殿,供奉金华山主神真武祖师。
玉皇楼,又叫玉虚阁,是金华山的第一座建筑。唐时,这里是金华学堂,是青年陈子昂读书的地方,也是清代名士杨中仁读书讲学之处。清道光年间,读书台迁移后山,在此建起了玉虚阁,阁内供奉玉皇大帝。
玉虚阁旁,是纯阳阁,阁内供奉吕洞宾。
纯阳阁对面,是送子观音殿和元辰殿,旁边是玉京仙苑,融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
再往西,就进入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了。
读书台旧址原在玉虚阁一带,历经战乱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现所见读书台为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所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掩映于古柏苍松的读书台,坐北朝南,是不完全对称的四合院建筑,分为前中后三院,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前院,由门坊、感遇厅和三条廊道组成。感遇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因陈子昂的《感遇》遗篇而得名。
厅内的汉白玉塑像为青年时代的陈子昂,木壁正面镌刻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背面镌刻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撰写的《陈伯玉先生别传》。
陈子昂,字伯玉,公元658年出生于射洪武东山下一个庶族地主家庭。年青时在金华山读书堂发奋攻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他的诗篇,“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被方回奉为“唐之诗祖”,被李白、杜甫誉为“麟凤”、“雄才”。
感遇厅背后,有一座拾遗亭,以陈子昂官至右拾遗而得名,始建于宋嘉祐(1056—1063年)年间。亭内龛上的彩塑为中年陈子昂坐像,塑像左右木刻陈子昂的文章《座右铭》、《修竹篇并序》,后壁镌刻文同的《拾遗亭记》。
读书台后院有精舍馆、问涪轩、留云仙馆。精舍馆建于清代,现在是射洪人、军旅将军画家敬庭尧先生的作品展览馆。
问涪轩建于光绪六年,现在是吴因易创作生涯馆。吴因易是射洪人,国家一级文学作家。
留云仙馆初为陈子昂作品陈列室,现为陈子昂生平简介展览馆,选取陈子昂一生的几次转折点和文学精华,以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陈子昂不平凡的一生。
公元700年,陈子昂遭武三思党羽、射洪县令段简陷害,冤死狱中,年仅42岁。读书台内的这块石头,传说便是段简所化,只要以石击它,便会发出阵阵臭味,因此名叫臭石头,比喻奸佞之人必将遗臭万年。据说,这块石头放置在这里已有400多年。
读书台最后方,是明远亭,站在这里,可以远望金华湖。
金华山南北两面,还有环山步游道,从北面的步道下行,可达涪江边上。
由北向南滚滚而来的涪江,从金华山脚滔滔而过,回环的江水在这里蓄成了巨大的金华湖,平波舒展,水烟浩淼。山脚湖边,杨柳依依,满坡翠绿;魁字崖、石龙舫等古迹点缀其间。或许正因如此,金华山被人们誉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