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遂宁市射洪县明星镇,有一座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它是继新疆奇台、北京延庆、浙江新昌后,以保护和研究硅化木地质遗迹而成立的第四个专业地质公园。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又称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园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3平方公里。
射洪的硅化木,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开始,射洪县对出露地表的硅化木等地质遗迹进行全面普查与登记,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2005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四川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09年12月,地质公园建成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揭碑开园。
这座硅化木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的主体建筑,主体造型是地层中出露的四根巨大的直立硅化木,设计风格新颖独特。
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面积4300平方米,布展面积2100平方米,分为序厅、射洪硅化木厅、侏罗纪海洋厅、射洪厅、地球厅、4D影院等部分,是一座集科学、科普、教育、游乐、观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这是重庆合川的三叠纪新芦木。
这是贵州关岭的三叠纪鱼龙。
这是河南发现的白垩纪的恐龙蛋。
这是射洪人复原模型,射洪人是旧石器晚期智人。
博物馆内的1200多件各类展品,主要来自射洪县和国内其他省区,部分来自泰国、缅甸等地。这些展品展现和介绍了地球科学、生命进化、硅化木的微观世界和成因、四川盆地地质概况、遂宁射洪地区的地质背景、射洪硅化木的特点和科研价值、侏罗纪海洋及化石等知识,融科普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是缅甸硅化木。
博物馆东南的王家沟,是硅化木主要的埋藏区域,公园在这里建有三座硅化木埋藏展示厅和一座硅化木遗址馆。
这是王家沟1号硅化木埋藏展示厅,主要展示3处原地埋藏的大树干,其中最长的一根出露达5米以上,代表了当时森林被迅速埋藏以后形成的部分景观。
硅化木遗址馆内,出露的硅化木更是集中密布。
数亿年前的树木因多种原因被埋入地下,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氧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并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硅化木。
据了解,四川的硅化木主要分布在射洪的明星、万林和大英县的回马等地,多达近千株。而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内,就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硅化木化石群,共有硅化木遗迹10余处550多根,这些硅化木产生于距今1.5亿年前晚侏罗世蓬莱镇组地层中,属松柏类高大乔木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硅化木地质公园内,除了大量的硅化木外,还有恐龙、乌木等地质遗迹。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射洪王家沟、李家沟等地,属大型蜥脚类马门溪龙化石。
这片乌木林的乌木,是射洪涪江流域的乌木。乌木又称“碳化木”,是硅化木形成必须经历的阶段。
在博物馆西面,是一大片硅化木林。这片硅化木林占地9270平方米,展品140多根。
据介绍,除了硅化木、恐龙、乌木外,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还有丰富的湖相沉积波痕群、类溶岩、峡谷地貌、水体景观、古人类化石等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因此,该园于2005年被中国古生物学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且是2010年第八届国际侏罗纪大会确定的重要科研科考基地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