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古的笔记
老古的笔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383
  • 关注人气:1,3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州博物馆

(2014-10-14 12:27:34)
标签:

荆州博物馆

玉器

漆器

织绣品

楚文化

分类: 两湖之旅

    离开三峡大坝,一路向东,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来到了荆州。
    荆州,古称“江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长达2600多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了解和认识荆州,还是从荆州博物馆开始吧。
    位于荆州市荆州区荆州中路166号的荆州博物馆,地处荆州古城西部,始建于1958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馆舍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点。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一级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分为主体陈列楼和珍品馆两大部分。进入主体陈列楼,我们主要参观了《荆州楚墓暨熊家冢墓地出土玉器展》。

荆州博物馆
    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荆州在东周时期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有六千座以上。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相当多的玉器,品种主要有璧、环、璜、龙凤形佩、管、珠、剑首、印章等。这些玉器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葬玉和实用玉四类。特别是2006年以来发掘的熊家冢墓地和院墙湾一号楚墓,集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时代主要为战国时期,其中不少是精品佳作,具有重要的科学及艺术价值。

荆州博物馆
    这套玉器共八件,第一、二件为双龙首形玉珩(héng),是古老成组佩饰中最重要的组件,第三件是秦式玉璜,第五件是玉双连璧,第六件是玉玦,第七件是越式玉璧,第八件是玉环。

荆州博物馆
    这件战国时期的玉覆面,是秦家山二号墓出土的丧葬面具。长20、宽13.9、厚0.23厘米,用一块墨绿色玉料雕成,出土时覆于死者面部,五官比例协调,刻划出头发、眉毛、胡须。已发现的先秦玉覆面一般为若干块薄片玉器连缀而成,象这样用一块整玉制成的覆面,目前仅见这一件。下面这张博物馆的图片能看得更清晰。

荆州博物馆
    这是熊家冢墓地出土的组玉佩。

荆州博物馆
    这是龙形玉佩,战国早期偏晚。

荆州博物馆
    这三件也是龙形玉佩,第一二件出土于院墙湾楚墓。最下方的是背向双龙玉佩,熊家冢出土,战国早期,长11.3厘米,宽6.6厘米,厚0.35-0.4厘米,黄绿色,有褐色沁斑。二龙背向对称而立,龙身饰S纹、云纹、网纹、双勾尖首纹等。二龙中间雕一圆环,饰绳索纹。这种造型和纹样皆为楚式玉龙佩中常见或独见。

荆州博物馆
    下图上一件是院墙湾楚墓出土的神人操龙形玉佩,它是由一人、两龙、两凤组成的,中间一人双手各操一龙,龙身虬曲,昂首卷尾。两龙身的脊背上各栖一凤,凤首操向龙头。龙身雕刻多组“人”字形节纹,凤身刻有羽毛。精美的制作,丰富的神话内涵,赋予了它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下一件是熊家冢出土的人乘龙玉佩,龙身呈W形,饰谷纹、云纹和长尾涡纹。龙尾上站立一人,双手抄于腹前,着右衽(rèn)深衣,小袖,深衣上有方块形网纹。

荆州博物馆
    这组玉器,第一件是玉印章,第二、五件是玉瑬,第三四件是玉牙,均为院墙湾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这是高台墓地出土的玉璧,战国晚期。

荆州博物馆
    随后,我们来到珍品馆,先后参观了《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和《楚汉织绣品展》。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凤凰山位于荆州市城北约五公里处的楚故都纪南城的东南隅,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平缓岗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纪南城后,这里便沦为废墟并成为秦汉时期的一处贵族墓地。经过考古钻探,已发现秦和西汉时期的古墓180多座,168号西汉墓就是其中的一座。

荆州博物馆
    经过发掘,从墓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和563件珍贵文物。这是古尸葬具,为一椁二棺,均用楠木制成。

荆州博物馆
    根据墓中出土的竹牍记载,凤凰山168号墓的古尸名为“遂”,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西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死亡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距出土时已有2142年。这是墓中出土的玉印,上面有“遂”字。

荆州博物馆
    出土时古尸外形基本完整,身长1.66米,体重52.5公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鼻道畅通,左耳鼓膜犹存,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非常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荆州博物馆
    这是墓中出土的一枚竹牍,长23.2、宽4.1—4.4、厚0.3厘米,正面墨书67字,字体为古隶。这是一篇“告地下官吏书”,记载了死者的名字、籍贯、爵位、下葬的时间以及随葬的奴婢、车马的数目。

荆州博物馆
    根据学者的研究,凤凰山西汉男尸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属同一类型,两具古尸相比,男尸的下葬年代早,保存情况亦好一些。这具西汉男尸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说明我国人民二千多年前在医药、防腐等技术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的科学、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和《楚汉织绣品展》在珍品馆东面,底楼陈列的是《古代漆木器精品展》。
    中国的漆器制作与使用,始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业发达,特别是雄踞南方的楚国,漆器工艺水平更高。荆州市是全国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地方,荆州博物馆是全国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单位,这里陈列着荆州博物馆多年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漆木器珍品。这头战国时期的卧鹿,四肢屈踞,作卧伏状,头生双角,昂首侧视,造型生动别致,一派善良祥和、与世无争的娴静姿态。

荆州博物馆
    这些漆器主要是出土于战国秦汉的古墓葬中,种类有饮食器、妆奁器、娱乐器、丧葬器、工艺品等。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图案似锦,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高层次体现。

荆州博物馆
    这是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木辟邪,长69.5厘米。木辟邪用树根雕成,兽首,四足,头上昂,嘴微张,露齿,短卷尾,作行走状。四肢呈竹节状,两前肢位于躯干右侧,两后肢位于躯干左侧,四肢上分别雕有蛇、蛇噬蛙、四脚蛇噬雀等图案。该器造型奇特,是我国最早的根雕艺术品。下图是博物馆资料图片。

荆州博物馆
    这是荆州区雨台山427号墓出土的战国鸳鸯豆,通高25.5厘米。木胎,由豆盖、豆盘和豆柄组成,盖与盘扣合后形成一只鸳鸯。器表髹黑漆,羽毛用红、金色绘出,鸳鸯尾部的两侧又各绘一只金凤。鸳鸯神态安闲,是一件难得的艺术作品。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这是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战国猪形酒具盒,长64.2、宽24、通高28.6厘米。全器为两怪兽合体,呈长椭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为一怪兽,形状相同,浮雕猪嘴圆眼,角上盘,耳后立,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全器外壁皆以黑漆为地,在其上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乐舞、狩猎场景。内壁髹红漆,出土时器内装有数件耳杯。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这种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下图这张资料图片上的鼓通高149.5厘米,连体宽145.7厘米,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由立凤、卧虎、悬鼓和长方形器座组成。两凤鸟分体雕刻而成,鸟腿直立,鸟爪张开抓住虎背。两虎虎身分别由整木雕凿而成。全器髹黑漆为地,用红、黄、灰等色描绘花纹。

荆州博物馆
    这是一只西汉的漆盘,荆州高台28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珍品馆东面二楼,是《楚汉织绣品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绣品的国家之一。东周时期,楚地的丝织和刺绣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品种增多,制造精细,花型秀丽多变且色彩鲜艳。这里展示的藏品,出自被世人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和凤凰山167号汉墓,它们不仅集中体现了当时丝绣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还是研究楚汉时期服饰和艺术的珍品。这是彩色“人”字纹绦(tāo)带,是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的织品。

荆州博物馆
    楚汉时期的织品种类主要有绢、纱、绮、锦、罗、绦等,绢、纱是平纹织物,用普通的简单织机生产。绮、锦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使用提花机生产。绦则有针织与纬线起花两种,针织绦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针织品,而采用特殊的穿绕法织成的纬线起花绦则是一种以往所不了解的新技术。这些丰富多彩的织品充分展现了当时发达的丝织生产水平。下图分别是西汉时期的菱形纹罗和矩纹绒圈锦。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楚汉时期的丝绣品以绢、罗等为绣地,针法为锁绣。楚国绣品多采用各种变形的龙、凤鸟和花草、枝蔓为主题,构图大而富于变化,充满浪漫和神话色彩。这是战国的龙凤虎纹绣罗,见于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衣面。上面一组图案长29.5、宽21厘米,灰白色罗绣地,绣线可见红棕、棕、黄绿、土黄、桔红、黑、灰色。图案由龙、凤、虎、虬四种动物组成,一侧是一只凤鸟,双翅张开,脚踏虬;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奔逐龙,龙作抵御状。图案色彩鲜艳,绣工精细。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这是战国时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面衾,长190、宽190厘米。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近正方形,上端中部有凹口,并包有彩条纹绮的被识。衿面由25片具不同花纹的绣绢拼成,正中是由23片绣绢缀成的蟠龙飞凤纹,左右两侧各有一片舞凤逐龙纹。衿里用灰白色绢,里缘用红棕绣绢。

荆州博物馆
    西汉时期的绣品迥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风格,多以云气纹为主题,构图繁复,色彩艳丽。由于绣品的制作不受织机的限制,可以充分展示当时工匠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因而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这是西汉的水波凫纹锦。

荆州博物馆
    楚汉织绣成品以衾、裙、袍、夹襦、衣等为主。衣着类则以袍为主,皆右衽、直裾,两袖张开如十字形,袖、领、裾缘均装饰与面料不同的缘,这是当时贵族普遍穿着的礼服。这是件战国的大菱形纹锦面棉袍,马山一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这是战国绢帽,也叫红棕绢面幘(zé),高18.5厘米,马山一号墓出土。展开后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正中留有一条缝,中间缝一小块红棕色绢,把缝分成两个小空。帽后里侧装有二束组带,应是帽系。帽面用红棕色绢,里用深黄色绢。缘用大菱形纹锦。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还有《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青铜文化展》、《荆州出土简牍文字展》及馆藏瓷器精品展等常设展览,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题展览,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荆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荆楚文化的璀璨风采,值得细细品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峡工程
后一篇:荆州三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