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曾经辉煌的古蜀国,被日渐强盛的秦国一举扫灭。五年之后的公元前311年,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秦惠文王派蜀守张若在成都一带主持修筑了三座城池——临邛、成都、郫(今郫县)。
临邛,就是今天的邛崃市。筑城之时,因临近邛民(邛族)聚居地,故取名临邛。据《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城周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当时的临邛城,地当要冲,交通便利,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第一站。不止如此,这里土地肥沃,更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天然气井,城内店肆林立,规模宏大,市场繁荣,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因此,临邛曾与成都(益州)、重庆(巴郡)、郫县(鹃城)并称为巴蜀四大古城,也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2300多年来,临邛古城饱经沧桑,时兴时废,但古城的城址犹在,千年历史文化的韵味犹存。在日益现代化的邛崃市,城中依旧保留着临邛古城的风貌。现在,临邛古城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临邛古城的核心景区,包括爱情名园文君井、川西民俗老街大北街和爱情巷道幸福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休闲的浪漫情调。
这里,是临邛古城的北门城楼。这座城楼是2006年4月在明城门遗址基础上复原建成的。

城楼正面35.96米,侧面20.06米,城墙高9.9米,戍楼高11.78米,总高21.68米。城楼外墙由红砂石砌筑,顶部由青砖砌筑。戍楼全木结构,上下两层均为双开间,四面装修雕花扇门,雕花槛窗、雕花撑弓、雕花花牙子,土漆铺面,精致古雅。重檐歇山式屋盖铺小青瓦,彩色泥塑花脊和爪角。

城墙卷拱门上石门额题书“邛州”,戍楼木匾题书“跨鹤楼”,思发怀古。门洞北方安厝巨大石狮一对,古意盎然。


走进城门楼,即是古城老街——大北街。

由于大北街曾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入城的必经之道,所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肆、茶馆众多,到清代已经成为宽约3米的大街,人称“正北街”,又叫“大北街”,与临近的“小北街”相得益彰。

现在看到的大北街,长510米,宽9米,位于古城核心区,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邛崃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古街区。整条大街之上,古城楼、民俗馆、老茶馆、古祠堂、临邛戏院、临邛古玩市场等文化遗址和特色民居院落错落有致。

沿街建筑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川西民居风格,上宅下店的房屋架构,古朴典雅的青瓦黛墙,原汁原味的木格门窗,鳞次栉比。

大北街和与之相连的兴贤街,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院落30多处、特色巷道近40条。


这是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家大院。大院坐东向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为悬山式一楼一式建筑一幢、平房二幢,由门楼、前院、后院、别院组成,临街绣楼,中庭四合,后院开敞,呈现出四川私家园林小巧古雅的风貌。据介绍,房主苏耀宗(苏龙光)是临邛拱辰人,曾先后在刘文辉24军中任排长、营长,人称“苏营长”。后离职回乡,开办工商企业,在拱辰建立袍哥组织“聚合社”,以“袍哥舵把子”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大力支持中共地下武装,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与苏家大院相对的,是张白祠堂,也是邛崃市博物馆。据了解,明清及民国时期,临邛城乡一带均有宗族祠堂,多按亲缘和地域,一姓一祠或一姓数祠。唯有位于大北街中段的清代张白祠堂,却是一祠两姓:张是夫姓,白是妻姓。该祠堂为三进五门建筑,其中第三道砖石门额书刻“三阳泰”,门后相距不过两米又有左、右、后三道门,门上有楼,旁有廊。第五门上有戏台,建筑布局独特,追求平面空间、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廊房门墙、屋顶形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创造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群。可惜由于地震,这里正在维修。

过中国邛窑馆,东为五显庙旧址,西为萧马店旧址。“临邛自古称繁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西出成都的第一站,临邛北街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各路客商和马帮每日来往洽商买卖,都要在这里歇脚拴马,久而久之,专为来往客商服务的客栈也就兴旺发达起来。萧马店是当时北街的“老字号”客栈,因有专为客商代为养马的大马圈而得名。而约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五显庙,则因庙内有五尊铁铸神像而得名,这五位神灵的封号都有“显”字,故称五显庙。该庙为清初江南移民所建。


这是老街老戏台,一副对联很有意思:“文文武武出出吹吹打打,男男女女入入看看听听。”

这是临邛戏苑旁的张志和故居。张志和,原名张清平,1894年生于邛崃,1916年保定军校二期毕业,历任川军营、团、旅长及副师长等职。1927年1月川军易帜时,以二十四军代表身份去武汉联络,结识吴玉章、邓演达等人,遂倾向革命。1927年,支持洪沛然在其第二混成旅中建立“中共军特支”,于1928年经中共川西特委批准,被吸纳为中共特别党员。曾率川军出川抗日,也曾赴延安会见毛泽东,并接受派遣回川军工作,在周恩来领导下为策动刘文辉起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处即其故居,当地人俗称“张师长府”。

这里是陕西会馆的旧址。陕西会馆又称秦晋公所,是当时陕西客商在临邛聚居之地。抗日战争时期,邛崃县保安司令部防护团,曾设址于馆内。

这里是临邛古玩城,是一个集古玩及各类艺术品展示、观赏、宣传、交易、拍卖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一路南行穿过东街,便是兴贤街,兴贤街北段是一座民俗广场。

兴贤民俗广场2005年12月建成,全长186米,宽20米,由“赶集”雕塑群、艺术墙、古城遗址三部分组成,是成都市首个以“赶场”为主题的民俗广场。这是卖冬瓜。

广场的“赶集”雕塑群由4组43尊人物雕塑构成,这些人物雕塑个个神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鲜活地再现了半个世纪以前川西集市的生动场景。这是卖山果、烟叶。


艺术墙以川西民居建筑为题材,辅以《古街记事》文字,表现了“很邛崃,很地道”的川西民居建筑艺术。

古城遗址现保存有秦、汉、唐、明各个朝代的街道、排水设施的实物标本。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也就是距今两千年前,这条街道便建成使用,街道的排水系统则从唐代就已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民俗广场南端,矗立着“兴贤”牌坊,这里也曾是上川南道衙门的旧址。明代时,四川省划为五道,上川南道先后称建昌兵备道、建南道或上南兵备道、分守道或分巡道,下辖三州八县六卫二司,官署设在邛州城,可见邛崃当时的军事、政治在整个四川地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川南道衙门毁于明末,清初撤驻雅州(今雅安市),其地址变卖民间。
从兴贤牌坊西行,是文君街,著名的文君井就在这条街道的中段。

文君井,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之处。司马相如是成都的一名穷书生,“好读书,工辞赋”。一次,他应临邛县令王吉的邀请到临邛首富、大盐商卓王孙家做客。席间,司马相如抚琴演奏了一曲《凤求凰》。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一向钦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听了司马相如的演奏后,很是感动,遂与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后因生活无着,又回到临邛镇开酒店谋生,迫使卓王孙出钱让他们回成都定居,也就承认了他们的婚事。因此,“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便传为千古佳话。这个故事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也有记载。下图是网络图片。

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在传说是卓文君卖酒的地方建起了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卓文君取水煮酒的那口水井就被称为文君井。1980年,文君井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在4.20芦山地震中受创,现在文君井正在维修,无法入园参观。不过很多年前曾进过一次园,依稀还有些印象。据介绍,现在所说的文君井,其实是一座占地十余亩的小型公园。该处园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来,政府拨专款进行过多次维修,1959年开始对外开放。下图是网络图片——文君井,据考证,这口井是西汉遗井,形制为不规则矮罐形,口径50厘米,腹径350厘米,深380厘米。虽已逾2000多年,但尚清泉如注,水质清澈透凉,回味甘甜。

园林布局以文君井为中心,北隔水池为琴台,东侧有当垆亭和水榭,南侧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筑漾虚楼,均为清末至民初所建。琴台夜月、碑院、凌云阁、漾虚楼、香泉等处,还陈列了许多有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风流韵事的文物及后人题写的联语、诗词和碑刻。整个园林显得小巧、玲珑、秀雅。下图是网络图片。



从一些网络图片上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具有苏杭庭院风格的古园林,“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这副悬在琴台之上的对联,写出了文君井园内的景色。下图是网络图片——琴台。

虽然无法入园参观,但这天的邛崃,天高云淡,仰望蓝天白云,也令人心境开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