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胸中怀湖海,质朴生情韵

(2011-01-05 13:07:04)
标签:

评论

诗词

湖海

诗品人品

文化

分类: 挑灯看剑

      胸中怀湖海 质朴生情韵

   ——读蔡长松先生的《湖海诗词集》

 

近期我收到蔡长松先生的《湖海诗词集》,得知他是某省委领导,未读之前不免先就生出附庸风雅之感。读完诗词集,我才真正认识这位“青丝洞庭子,鹤发天涯客”(《忆少年·洞庭之子》),感受良多。

首先是他的人品令人钦佩。蔡先生不在位上,而在他退下来数年之后才出书,其中的心路不难想象。正如他在《后记》里所写,他爱诗、学诗、写诗是要“灵活头脑,净化心灵,丰富生活,检视和享受美好人生。”而不是别的。我相信,无论他50多年前写作之初,还是今天手捧这部诗词集,他并没有想要当诗人,也没想以此炫耀才华,更没想要拿它当敲门砖。

还有少见的是这部书居然没有作者简介,也没请名人写序。全书与他有关的只蔡长松著和一方小印,连《序》和《后记》中,除了谈对诗的认识、感受以及感谢之外,没有一点自我介绍的文字,足见其用心。

他没想当诗人,却追求诗人的品格。“常邀雨雪洗身心”(《慈利观林》),“湖边生长海边住,不钓鱼儿不钓名。”(《观水》),都是他的心声,他把学诗写诗当作修炼人格的过程。

其次是他的志向高远。一生为人,意可以随,志不可夺。1962年高考时,他就立下了“欲为江山悬绛帐,春风化雨向天涯”(《高考》)的志向,他想学古人设帐讲学,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民众做事。他“儿时最爱浪中游,搏击平生不掉头”(《秋泳》)。在五公祠里感慨“屡塑金身千百载,丹心一片后人知”(《五公祠》)。在海瑞墓前感悟“丹心本是为民铸,赤胆原由报国生”(《瞻仰海瑞墓》)。调海南工作后,他“不识浮尘为甚物,波涛浩瀚内心流”(《西沙赞》)。月夜披阅案卷时,发出“恨不得,快磨研刀剑,一朝斩断,人世贪心”(《湘春夜月·草舍·洋楼》)的怒吼。他携“三湘豪气”,在海岛上“选拔精英”、“挽困除难”、“斩邪祛恶”,“青壮不言累,老骥不迷途”(《不字歌》)。直至今天,他仍是“人老矣,血气逐年衰,腰难折。”(《满江红·述志》)从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再是他胸怀湖海的浓郁乡情。离开情韵难成其诗词,情韵形在音韵,意在诗义。读蔡先生的诗词,感受到他一生有两种情愫充沛于心,一是“三湘豪气”,二是“万顷湖波”。

他过桥看到的是“横江墩柱正,昼夜砥中流。”(《桥墩》),他欣赏桥墩的“墩柱正”和“砥中流”。他赞赏竹“虚心待雨露,拔节笑风云。”(《青峰山观竹》)的品格;他敬仰树“根含沃土回天力,魄系高崖盖地春。化栋充梁时造就,常邀雨雪洗身心。”(《慈利观林》)的魂魄。苍松在他眼里“顶天凭骨硬,立地靠根滋。”(《苍松》),淡水涓涓也会叫他生发“克勤克俭为民生,起卧何曾半刻宁,淡水涓涓情一片,长留思念在椰城。”(《淡水涓涓》)的感慨,与郑板桥的“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节总关情。”如出一辙。

乡情时时缠绕心头,单家乡常德他就写了《回常德》、《临江仙·常德城堤·诗墙》、《常德诗墙》、《笔架城新城堤》等诗词,抒发了“天涯游子更思家”的思乡之情,更感念故乡“城倚德山涵正气,地因笔架涌文光。”(《回常德》)的养育之恩。

蔡先生的诗词质朴自然,直抒胸意。无论他50年前的第一篇诗作《趣事吟》中的“野膳在山沟,叉鱼泛小舟。交锋篙作戟,投射帽当球。”还是《狂想曲》中的“抛砖戏扰塘中月,袖手能添镜中花。”诗句所描绘的场面和意境,都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生动、自然的感觉。无论他在《老农》中“遍体衣衫湿,欢心稻菽肥。”所表现的那种亲切,还是在《岁末到白沙》中“谁能借我回天力,锁住春光在白沙。”表达的那种浪漫,都体现诗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诗人和作品一起不懈地在向高雅的境界攀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牡丹江雪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