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余秋雨“多大事”

(2007-06-12 23:44:21)
闲话余秋雨“多大事” 

 

读了第1819期<<杂文报>>刊登的金陵客老师写的<<戏答余秋雨“多大事”>>一文,心情怎么也舒畅不起来.也许是我的思想落伍了,一向不喜欢网络里打打杀杀,真真假假,因而不知网络里“炮轰余秋雨”的场面是如何激烈;单从金老师的字面看,已是硝烟弥漫……
请看金老师写道:

余秋雨面对指误时那种百般辩解,强词夺理,面对批评者不但不感谢反而冷嘲热讽……最典型的例子是他把“致仕”一词的意思弄相反了,还强称这是“古词变义”,还拿出“死文字”,“活文字”之说来为自己的无知强辩……

读到这里,可能每个读者心里都有点冷,看一看我加着重号的那些词:百般辩解、强词夺理、强称、无知,这些词在我们的语文学习里都应归于贬义词吧,这样的词用在我们当今受人尊敬的文化名流,苦旅泰斗身上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继续往下看:
     究竟是“多大的事啊?”,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回答:
     1)????让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来回答;
     2)????让一个学风严谨的人来回答;
     3)??/??让一个善听批评的人来回答;
     4)????让一个居官不傲的人来回答;
     5)????让一个呼唤文学革命的人来回答;
     面对指误时,这几种人的回答都是多么地谦虚,得体。金老师的言下之意是不是想说“这些人”的“优秀”余老师均不具备吗?这样的评价在读者面前能立得住脚吗?还有那些网络界炮轰余老师的“勇士们”,看到这样的评说会是怎样的反应呢?欢呼雀跃吗?清晨的空气不是新鲜的!
     我这里摘录一份余老师的简介,让大家看一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这份简历摘自《余秋雨作品集》,该不会虚假吧!读者们有目共读。那么就请问金老师:一个不谦虚好学的人,会出版史论专著多部吗?一个学风不严谨的人会被评为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吗?一个居官自傲,不善听批评,不愿呼唤文学革命的人会辞去学院院长不做,潜心研究写作吗?

     大家冷静地想一想!

     我也只在青歌大赛现场直播的屏幕上看到过余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和善;谦逊,至始至终微笑着。不管演员回答的好坏,总是很关爱地给以恰到好处的点评。
     我喜欢读余老师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字里行间充塞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呵护,对文学大师的爱怜。他的《山居笔记》中有一篇《苏东坡突围》一文,写到苏东坡备受侮辱,摧残时的哀嚎,他把笔停下来,呼唤着: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

就是有这般文化良知的苦旅泰斗会去与人强词夺理,百般辩解吗?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那样的大赛现场,我们普通人可能会站着腿发抖,说话腔变调。而余老师又要听,又要点评,偶尔读错一个字也是常理之中的事。(其实我不知道“仁者乐山”中“乐”字读的对错)他大概不想惹事生非,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字读出来了,错了就错了,又没犯什么大法,不想去辩驳什么,看到媒体的狂轰乱炸会很自然地发出低吟:多大的事啊!
     余老师曾在《山居笔记》里《没那么重要》一文里写到:我曾一再主张,除了特殊情况,对媒体间的批评不要反击。其理由:不是害怕,不是卑视,不是谋略,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重要!

     老师的这份苦心,我们应该深味。

     我觉得当今我们的文坛应该少一些硝烟味,多一份文化良知,不要让我们可敬可爱的文化泰斗再感到自己在遥远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走路,这样的文学天空不是很美丽吗?

 

更多精彩:http://blog.sina.com.cn/m/xw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诸葛亮有些傻
后一篇:虚荣的哲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