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告知其钓鱼岛红线及中国对策

(2012-07-29 11:2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政评论

据日本NHK电视台26日报道,日首相野田佳彦在当天的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公开宣称,如果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领土和领海发生别国的违法侵犯行为,必要时日本将考虑出动自卫队。尽管野田强调,平时的危机管理和防患于未然的外交努力也很重要,但政府一定以坚决的态度进行应对。这是日本政府首次表示将会出动军队应对钓鱼岛争端。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在725日举行的记者会上称,美军在日本部署MV-22“鱼鹰运输机是为了遏制中国。

1)日本政府针对钓鱼岛抛出的战争言论,是真有在这一问题上对华动武的意图?还仅仅是出言警告?

日本历届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坚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无论从国民教育,还是法律保障,以及加强执法及自卫队切实维护“钓鱼岛”等做法都是在步步深入,尤其是日本的“钓鱼岛命名”以及“美日安保条约”指针等,这些举措都是将钓鱼岛问题引向事实化。包括日本自卫队多次独立并与美军联合进行夺岛演习,其目标直指钓鱼岛,其目的就是立足于在未来武力占领钓鱼岛,这绝非仅仅是“出言警告”,是实实在在的渐进夺岛步骤,绝非演习,更非演戏。对此中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存在任何幻想。

 

2)日本此举是否是担忧中国采用军事手段收回钓鱼岛,而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中国武力收回钓鱼岛的前提就是“日本挑衅升级”,因此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和军队已经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和忍让。无论中国是否会派遣军队占领钓鱼岛,日本都会渐进地占领钓鱼岛,并将其处于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甚至作为自卫队管辖权内,如今钓鱼岛处于日本防空识别区就已经说明其狼子野心。毕竟对日本而言,钓鱼岛实在是太重要了,一旦钓鱼岛有失,日本“南下战略”将断路,日本所谓“琉球群岛地位” 不保,日本参与并自主“围堵中国”战略落空,因此紧紧抓住钓鱼岛不放就是日本利益最大化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不是在试探中国底线,而是把自己的底线已经告诉中国,钓鱼岛对日本至关重要,不容有任何闪失,希望中国不要误判。当然,正因此钓鱼岛地缘地位过于重要,因此,千方百计拉上美国也就是日本必须考虑的问题。

 

3)面对日本越来越频繁的军事动作,中国最应该警惕哪些方面?

随着石原慎太郎的积极努力,国民买岛计划已经成为国家买岛计划,一旦日本政府介入买岛必将让中日关系恶化,更加不可控,甚至失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看似石原绑架了日本中央政府,其实是石原帮了日本中央政府,借助民意实现了中央政府想做但不好做的事情。因此中国一定要坚决反对任何买岛计划。

日本自卫队将会更加频繁在钓鱼岛附近岛屿“演习”,主要演练海空军自卫队及两栖部队夺岛,以及反潜、防空等科目,目标就是切断中国军队各类介入路径。由于日本自卫队在海空军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实战优势,因此会加大此类军力演习和部署力度,希望在海空军冲突中给中国军队以绞杀。考虑到中国战术导弹部队优势,尤其是第二炮兵部队,日本自卫队将会设法远离中国海岸线,并极力做好区域防空和导弹拦截准备,确保在中国军队导弹多轮袭击中保存自身力量。

一旦钓鱼岛吃紧,日本会加大如“日向级”、“22DDH”以及未来航母的研制生产和部署工作,并做好F-35F-22等的战机大量引进,并积极改进F-2战机,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日本会抓住美国不放,强调“美日安保条约”的重要性,将美国拉入到日本与中国对抗的战车里面,并要求美国积极提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出口,并允许自身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先进武器。此外也会废除“武器出口三原则”,积极向东南亚国家赠送并兜售武器,打造日本为主的“亚洲反华联盟”。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综合夺岛手段,中国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摊牌。

一是坚决向全世界“广而告之”钓鱼岛和琉球群岛的历史由来,让自己在未来冲突中占据法理高端。

二是坚决向全世界“广而告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签署的“波斯坦公告”、“开罗宣言”,让全世界正义力量以及联合国维护“国际条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坚决向全世界,尤其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受害国,反复强调日本军国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并强调日本新军国主义的新动向,以及日本藐视和违背“和平宪法”的种种行为,让全世界认识到“日本威胁论”的客观存在和事实威胁。

四是强化对钓鱼岛和琉球群岛的一致性宣传,将矛盾引向琉球群岛,一个钓鱼岛不是中国与日本争端的归宿。

五是强军备战,确保在未来的冲突中不吃亏,并打赢与日本的海洋争夺战。

宋忠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