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格律诗七要八忌、【诗词学堂】格律诗中的对仗通病*诗评万象
(2022-03-15 12:29:4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仁居秋韵 |
格律诗七要八忌
诗之七要
1、诗情: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
2、诗意: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
3、诗味:他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4、诗趣: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5、诗旨: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6、诗品: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
7、诗风: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蕴籍、冲淡、清婉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在此列。只要是见功力、见丰采、见骨概,都是佳章。
诗之八忌
1、忌一派胡言,毫无事实根据,夸大其辞,狂吹乱赞。
2、忌拾人牙慧,前修时英,用心描摹,易成画虎类犬。
3、忌空洞无物,道理说了一大堆,仍不知所云何事何物。
4、忌人云亦云,他人所言,不加分析,毫无主见,一味附和。
5、忌文不对题,命题写此,着力却在写彼,条理和脉络异常混乱。
6、忌生拼硬凑,偶见他人佳作,手就痒痒强要和之。酝酿尚不成熟,匆匆急就,自我感觉都是在凑韵。
7、忌无病呻吟,生活优裕,偏好风雅,殊无半点诗兴,强作愁情。
8、忌格调低下,人格龌龊卑劣,语言粗俗,又好叫嚣,此种人,此等诗最不可恕。
【诗词学堂】格律诗中的对仗通病
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用对仗,但不是很严格的。诗以意为主,当对仗和诗意不能两全时,允许放宽不用对仗。一般颔联可以放宽,颈联则要求严一些。对仗分严对(工对)与宽对,一般能作到“词性相同”、“结构相类”、“平仄相对”就可以了,但也提倡用工对,因为工对可以提高格律诗的艺术性。不少诗稿中忽略了对仗,或者对仗不严。
下面就诗稿中的一些对仗通病作一浅析:
一、偏正词组与联合词组混对
在组合词的对仗上,应该是“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否则不能成对。例如:丹心育桃李,寸管写青史。“桃李”为联合词组,“青史”为偏正词组,结构不同不能成对。
二、双声、叠韵、联绵词混对
在工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应以双声(或叠韵)词相对。在宽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允许用联绵词相对。双声(或叠韵)词不能用其他词类相对。例如:锦簇集团人似海,琳琅商场货如山。“琳琅”(línláng)是双声词,“锦簇”(jncù)是偏正词组,两者不能成对。
注意:联绵词的结构属“联合”结构,但它与一般联合词组是有区别的。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它的两个字只是代表词的读音,两个字组合才代表词意,(单独一个字不代表词意),例如:琥珀(hpò),妯娌(zhóul)等。
三、同字相对
同字相对,也是对仗中的一忌,尤其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更忌同字相对。例如:红心献祖国;红花献英雄。
四、句尾三字不对仗
句尾三字不对仗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巍巍大坝横江立,浩浩长江出平湖。
五、句中自对不完整
出句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它的对句也是句中自对的句子,这类对句是工对。如果对句或出句只有其一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则不能成对。例如:碧血丹心育桃李,一支朱笔写青春。(仅出句自对,即出句中的“碧血”与“丹心”成对)。
六、合掌
同联上下句语意相同,称“合掌”,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从字面上看对仗很工整,但两句的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犯了“合掌”。
七、犯同构
相邻两联语法结构雷同,称“犯同构”,也是格律诗中的一忌。例如:
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
江河似银汉,灯火如星空。
八、平头与上尾
古人在格律诗的语法结构技法上要求更讲究,除了上述的“同构”不允许外,联与联之间的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也不允许。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例如:
1、平头: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常虑天下事。
江里潮涌波千顷,峡中风荡幽万里。
2、上尾: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痴分天下忧。
大坝巍巍西江立,清风爽爽峡谷幽。
以上是格律诗稿中的一些常见对仗通病浅析,弄清这些我们可以少犯对仗错误。但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格律不是“死”的,我们要辩证地应用它。例如毛丅泽东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虽然犯“合掌”,但对仗工整,意思与全诗浑然一体,仍然不失为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电力诗词文集》,2005年4月,刘藜光《<电力诗词>中的格律通病》一文。
本文摘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