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韵
唐·释空海 《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大韵,一韵之上,不得同于韵字。 如以‘新’字为韵,句复用‘邻’‘亲’等字。
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文集• 略论语言的形式美》:“大韵指五言的韵脚和同联的其余九字任何一字同韵(联绵字不在此列)。”
又有人说, 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为 “挤韵”,白脚(不用韵句) 用了与韵脚同韵的仄声字为“撞韵”, 相邻两联的韵脚字同音为“连韵”。
“一韵之上”用了“同于韵字”的字,尚不为“病”。
如唐·卢纶《送李瑞》的尾联: “故关衰草遍, 离别正堪悲。”“离”支韵,“悲”脂韵。 在《广韵》里,支、脂韵可同用;在《切韵》里,支、脂是同类韵。
6.小韵
王力先生 《龙虫并雕斋文集 •语言的形式美》:“小韵指(五言诗)十字中任何两字同韵(联绵字不在此列)。”
《汉语大词典》八病:“小韵指除韵脚以外而有迭韵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唐人不尊此说。
如杜甫五律《捣衣》的尾联:“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上句的“中”与下句的“空”都是东韵字。
再如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的尾联:“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上句的“清”“情”反切上下字同声同韵。
7.旁纽
《辞源》旁纽:“如(五言)十字中已有‘田’字,不得再用‘寅’‘延’字。”
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的形式美》:“旁纽指同句五字中不得用双声字(联绵字不在此列)。”
唐人不尊此说。
如宋·陈师道的《登快哉亭》的颔联对句:“暮霭已依山。”“已”“依”同纽同韵(双声叠韵)。
注释:【纽】汉语音韵学名词,指辅音或声母。声母又称“声纽”。黄侃《声韵略说·论音之变迁属于时者》:“纽,古虽有一字数读,然不异纽,则异韵。
8.正纽
《辞源》正纽:“正纽, 指同声母之字, 四声相承。如‘真’字的正纽为 ‘真’‘整’‘正’‘只’,‘整’‘正’‘只’‘真’之类。”《汉语大词典》八病:“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
‘衽’‘任’‘人’为一纽,五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唐人不尊此说。
如杜甫《蕃剑》的首联:“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上句中的“致”“自”同纽同韵。
再如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的首联:“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下句中的“青”“情”同纽同韵。
旁纽、正纽虽可不拘, 但还是不把声调相近的字放在一句之中为好。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作诗正不必据此,
弊法不足据也。”
予认为,“八病”与现今的:“错韵”“挤韵”“撞韵”“连韵”“倒韵”“哑韵”“衬韵”之说, 刻意追求形式, 雕琢繁琐,束缚诗意表达,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