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当然得慎重对待,
不过这个慎重倒不是说我们有什么创新的见解或是学术发现,所谓天下论文一大抄,套用阿Q的话,大学教授抄得,我们就抄不得?
做毕业论文是个大工程,选题出来的时候,大家蜂拥地开始翻阅,希望找到个相对容易操作的,好在我们的选题少有技术类,多半都是可以进行文字创作的理论型。选择导师的时候,大家都追随好脾气的老师,那些平时看着都令人生畏的老师则少有人问津,到最后的结果是导师所带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学校不得不出面调解才稍微平均了人数。立好题,选好导师,接下来的工作的就是搜集资料和论文创作了。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外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分析与比较》,虽然大三的《网络银行》课程拿下了95分的高分,虽然我把网络银行的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我压根就没使用过网络银行,中国的网络银行都没有使用过,更甭提外国的网上银行了,可现在要我对中外网上银行发展进行分析比较,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正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看来我是全然没有这个权力的,但论文还是要完成,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东拼西凑,更前改后地做学术的盗贼了。
要将一篇万数字以上的论文拼凑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遇到的瓶颈就是如何找到可以利用的“原始资料”。找资料可是个力气活,在网上搜索关键字,出来的信息很多,但属于学术论文类的很少,好不容易找到个论文模式的,点击进入发现是要收费下载的。我们学校新建的图书馆还没有电子化,白白浪费了资源不能使用,我也只能委托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朋友帮忙找些资料。别以为费尽心思找到资料就万事大吉,真要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还得进行严密的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准备毕业论文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就抱着整摞的资料去图书馆进行研读、分析、分类、摘记,虽然做的是“假”学问,但那架势那模样倒比真做学问的人还真。在对这些资料进行研读的过程中,自己对网络银行还真有了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看来假学问做多了也有可能成为真学问,不知道大学的一些教授是不是这样练起来的。
初步筛选出可用资料后,我就开始进行我的论文“创作”了。所谓创作,就是将一些资料进行加工,将张三李四的理论和研究稍作修改变成我的东西,当然一些概念性的文字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我也只能是把一些句子和段落重组利用。可别小看这个“组合”的过程,那可是个技术活。同样的一堆原始材料,为什么有些人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无味,而有的人则写的有声有色,这看的是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将各个段落组织好后,再加上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或词语,
一篇毕业论文基本成形。
这就是毕业生论文的“创作”过程,如此这般“独创”的毕业论文却毫无创意,也只能感叹,毕业论文何其多,学术创新有几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