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
今天,6月21日,是夏至节,夏至是太阳直射地球上北回归线的一瞬间,17:14,是一个时刻,但通常都把包含这一时刻的一整天都叫“夏至日”。
因为地球自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23°26'的角度。所以就形成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点夏至时刻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6'),冬至在南回归线上,秋分和春分在赤道上,因而形成地球上的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越往北白天越长,到北极圈内的北极地区,没有黑夜,都是白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到秋分节,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夏至和冬至是昼夜变化的两个节点,因为夏至以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渐长,中国的先人们认为这是阴气生,而阳气逐渐减弱。
夏至以后,地球放出的热量,大于地球吸收的热量,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伏天),人们感到越来越热,中伏以后,地球放出的热量小于地球吸收出的热量,人们感到天气逐渐转凉。夏至以后,北半球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伏天,一般在“中伏”。
伏天的确定:“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
中国传统的历法,用的是“干支纪法”,即用“天干”10个字: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地支”12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一定规律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壬戌、癸亥,共60组为一个“甲子”,以此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夏至6月21日为“乙巳”日,6月26日为“庚戌”日,(第一个庚日),7月6日为“庚申”日(第二个庚日),7月16日为“庚午”日(第三个庚日),所以7月16日进“初伏”,即夏至三庚数头伏,为“初伏”的第一天,每个伏10天,今年的初伏是7月16日,中伏是7月26日,中伏第10天是8月4日,到“立秋”是8月7日还有3天,因为立秋后要有一个完整的“伏”,所以中伏还要再加10天,到8月14日。8月15日进“末伏”,到8月24日,8月25日出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