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挥家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携手李云迪、和慧一起演奏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及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李云迪演奏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音乐会结束后李云迪签售
转: 和慧爱乐舒服,云迪贝钢松垮
魔角之声
今晚中国爱乐的音乐会,由两位大明星分摊上下半场。上半场和慧演绎浪漫主义的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第一曲瓦格纳的《爱之死》,和慧的嗓音厚实而高亢,听上去感觉很肉头,她的演唱,充分呈现出了瓦格纳音乐浓密而巨大的情感能量。余隆棒下中国爱乐的音响亦不遑多让,至最高潮时,几乎要将独唱的歌声都覆盖住了。我对瓦格纳理解无多,不太清楚他在自己的歌剧中是如何定义人生和乐队之间的关系的,是竞奏、协奏、还是交响?
上半场我最喜爱的部分,要数接下来的《最后四首歌》了。和慧对它们的演释,透着源自内心的真挚,动人心扉,把听者拽进了施特劳斯暮年独特的内心世界。爱乐的音色在此呈现出非常可贵的圆融温暖,各声部之间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富整体感。歌者和乐队,配合默契,听起来非常舒服。特别是最后一支《夕阳》,乐队先导性的声音一出,高贵熨贴立刻弥散全场,听得人简直要幸福的流出泪来!而上半场独唱家的加演(仍是施特劳斯),则堪称点睛之笔,其中小提琴、竖琴和低音弦乐的拨奏,营造出一派梦幻旖旎的氛围,无比醉人!
下半场的序幕,由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拉开。前几年,我一直想在现场听这支曲子,可惜每每都与之无缘。今晚余隆执棒爱乐的演绎,却并未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感觉他们的演绎,并未使出全力,有点仓促地要完成任务之感,着墨无多,打个85分吧。之后下半场的主角亮相——青年钢琴家李云迪。今晚是我第一次听他现场,对他挺有期待的,而他一出场,现场掌声之热烈就盖过了上半场的和慧,可见主办者改变之前的宣传预告,将其安排在下半场,绝对是有道理的。可是呀可是,当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乐队部分初一亮相,就先给我之前的热情浇了半盆冷水,余拉扬棒下的乐队,无论速度还是力度,都没有带来青年乐圣英姿勃发的精进之感,有点温吞,而李云迪的钢琴进入之后,则把剩下的半盆冷水也浇在了我的头上——他弹得有些松垮,拖泥带水,甚至时显散漫迷茫,不知所云,一些触键听上去也有欠干净利落,整体处理毫无贝多芬古典主义应有的凝神精聚、一气呵成的奔涌气息,作品的精气神儿尽失(对比下面席夫/海丁克版的第一乐章,你就知道今晚的贝多芬是多么的“不精神”了)。第二乐章,李云迪仍然感觉不对,甚至个别音的处理,似乎还有点“肖邦味道”。相对来说,到了第三乐章时,独奏家和乐团才找回了点感觉,有几段奏得还算有点听头。
好不容易结束了贝多芬,不出现场所有人的预料,李云迪加演了一曲他赖以成名的的肖邦——《流畅的行板和华丽的大波罗乃兹》。这曲子,说实话,还真是我之前一直想在现场听到的,特别是乐队伴奏的版本。似乎是要宣泄一下在贝多芬身上没找到的感觉,钢琴家此曲弹得特别卖力和投入,肖邦应有的梦幻、热情、感伤,都被他表现得非常到位,乐队的伴奏也令人激赏。此曲终了,更加热烈的掌声是理所应当的了。不过今晚音乐会的时长实在是大大超乎我的预料,已经10点了!由于急于赶回宿舍,所以没等掌声落定,我就先撤了。本来下周还想去听爱乐的《春之祭》,但发现没有预定这场的票,想想还是算了吧。
本博客上的图片均为本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和许可不得转载和在媒体上发表。否则,将追究其及转载媒体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