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美钢琴家吴夷的私人音乐会(演出图片)

(2009-05-09 18:52:18)
标签:

演出剧照

韩军

古典音乐

钢琴家

吴夷

艺术赏析

人像

摄影

分类: 走近音乐大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经余隆母亲的推荐,旅美钢琴家吴夷今天下午在两广路崇文门大街交接口的东南角处的“北京金色大厅琴行”举办私人钢琴独奏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这是一台规模极小的私人音乐会,受邀的都是乐界好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余隆妈妈说这个钢琴家非常棒,音色也特好。以余妈的脾气,不是好的钢琴家她绝对不会推荐的。现场感受后,吴夷弹奏的真是很有音乐,拍了几张后也就专心听音乐了。由于是在琴行内,地方又不大,琴声撞击墙面产生了一些回音,吴夷和余妈妈都觉不是很理想。好在我们听的是音乐,音效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钢琴家吴夷简历

   钢琴家吴夷从十七岁开始职业演奏至今,先后在二十多个国家八十多个城市演出。他曾在很多举世闻名的音乐厅表演,曾和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及乐队合作。他是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演出经纪公司的演奏家,与该公司旗下世界顶级的演奏家们齐名。他同时也是斯坦威钢琴公司的艺术演奏家。加拿大温纳佩格的报纸曾以《钢琴音乐巨匠光芒四射》为标题,对他的钢琴艺术给予极高之评价:"他给听众带来了温暖,分量和色彩,音色太美了!他的技巧是第一流的,他的德彪西以飘逸透明的色彩,理想的踏板音很清晰地将每一个音键都表示透彻鲜明。"
    吴夷四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九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先后师从蔡郁如、张育青教授、八十年代,吴夷举家移居阿根廷。次年,他在纪念李斯特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的钢琴比赛上夺取冠军。十七岁那年,吴夷在南美洲著名的柯伦大剧院举行首场个人音乐会,同年又在阿肯卡钢琴比赛上获得第一名。其后,他开始在阿根廷、巴西、智利举行职业公演。在阿根廷期间,吴夷师从阿籍意大利钢琴家安东尼亚兹(Aldo Antognazzi),安东尼亚兹是二十世纪著名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Arturo B. Michelangeli)的学生。
    一九八七年,年仅十九岁的吴夷荣获阿根廷贝多芬音乐学院颁赠的优秀教授资格文凭。吴夷继而赴美国深造。他先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学习,师从著名钢琴家派瑞(John Perry)。毕业后,他受教于在达拉斯南美以美大学任教的西班牙籍世界著名的钢琴家阿其卡鲁(Joaquin Achucarro)。吴夷还师从著名钢琴家莫莱杜斯(Alfred Mouledous),莫莱杜斯的老师是二十世纪著名钢琴大师吉锡金(Walt Gieseking)。
    九十年代初,吴夷在美国阿斯本音乐节比赛上荣获一等奖。次年,吴夷在台北首届国际钢琴大赛上荣获银奖及最佳肖邦演奏奖。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深得著名波兰评委布科思卡(BarbaraHesse -Bukowska)的激赏。
     一九九二年,首届四年一度的荷尼斯(honens)国际钢琴大赛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吴夷在四十六位国际一流的钢琴选手中一举夺冠。当地报纸评价他:"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头脑清醒、技巧准确、想像力丰富。他的弹奏卓越而细致,令人赞叹不已。"获奖后,吴夷应邀在加拿大巡回演出,他的演奏在加拿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十年后,当加拿大阿克托斯唱片公司特别推出荷尼斯获奖者钢琴演奏系列唱片时,吴夷当年的琴音仍然经久不衰。
    在卡尔加里第二届荷尼斯国际钢琴大赛的前夕,加拿大卡尔加里与德国汉堡缔结姐妹城市的典礼仪式在汉堡隆重举行。身为荷尼斯大赛首届冠军的吴夷,被特邀在德国汉堡盛大的庆典上演奏。
    吴夷在世界乐坛上名声鹤起,他每年去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在许多重要的音乐会上领衔。
    吴夷现定居美国德州达拉斯,他是美国国际艺术演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如今担任该公司的艺术总监。

 

音乐会曲目]简介

 

“爱与死”选自(戈雅画卷)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El Amor y la muerte ( from Goyascas,Book,ll )?             Granados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1867年生于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风格属于浪漫派风格,人们赋予他各种称呼,像“西班牙的肖邦”,“最后的浪漫主义”,他的同胞们还称他是“我们的舒伯特”。

 

    作为一名作曲家,格拉纳多斯跟肖邦一样,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钢琴艺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是格拉纳多斯最成功的作品,写于1912——1914年之间。他一生钟爱西班牙画家弗郎西科·戈雅的画《玛哈与玛霍之爱》,并为此创作了这部组曲。《爱与死》是这部组曲的第五曲,画面是玛霍决斗失败,玛哈紧紧地依偎在濒死的爱人身边。音乐描述了两人对过去的回忆,此曲对半音阶的强调,进一部暗示着死亡的宿命。

    格拉纳多斯后来将组曲《戈雅之画》改编成歌剧。于1916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

格拉那多斯 Granados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Goyescas 】

 

     格拉纳多斯最成功的作品是他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Goyescas ),写于 1912 ~ 1914 年间。他一生钟爱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作品,并为此创作了这部组曲。这部作品由 6 首小曲组成,第一部包括 4 首,分别是:

1. 《爱的告白》

2. 《窗边的情话》

3. 《烛光凡丹戈》

4. 《叹息,少女与夜莺》

第二部包括两首,分别是:

5. 《爱与死叙事曲》

6. 《幽灵的小夜曲》

    戈雅( F. Goya, 1746~1828 )这位曾经为宫廷服务的西班牙绘画大师,总是毫不忌讳地把贵族们肤浅庸俗的一面反映在画布上,除了这般对所谓上流社会的讽刺,戈雅也酷爱以画笔诚实地纪录下平民们的生活。相当热爱西班牙本土艺术的音乐家格拉那多斯对于戈雅的作品相当推崇,一回他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 Prado Museum )看过这些描绘庶民生活的风俗画以后深受感动,进而构思足以代表其作品圆熟期最高成就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Goyescas )。

 

    十八世纪性格豪爽的西班牙庶民,喜好高谈阔论、斗牛的尚武男性被称做玛霍( Majo ),打扮时髦的俏丽女性则被称为玛哈( Maja ),这群自视甚高,对生命充满自信的男女代表着最草根的西班牙精神。被加上“恋爱中的玛霍们”( Los majos enamorados )副标题的《戈雅之画》,并非刻意在响应戈雅的某几幅作品,而是以戈雅一系列画作中玛霍、玛哈们的生活情景为灵感来源,合并西班牙传统的音乐语汇,创作出由二部共六曲所构成的钢琴组曲。

    第一曲《爱的告白》( Los requiebros )以节奏感十足的前奏展开,象征玛霍登场,其中两个变奏主题取材自与戈雅同时代的西班牙作曲家拉赛那( B. Laserna, 1751~1816 )所写的 Tonadilla 歌曲,西班牙传统荷他( Jota )舞曲的三拍子节奏与三连音音型在华丽的装饰奏点缀下,呈示求爱者热切的心情。

 

   第二曲《窗边的情话》( Coloquio en la reja )以微妙的半音阶主题变奏,强化隔窗对话的玛霍与玛哈相互爱恋之意,然而一开始即持续被导入的晦暗动机,已经在预示着宿命的悲剧。

 

   第三曲《烛光凡丹戈》( El fandango del candil )是热闹的舞蹈场面,在热情而强烈的节奏中,也隐藏着一丝神秘的氛围。

 

   第一部最后一曲《叹息,少女与夜莺》( Quejas o la maja y el ruisenor )是相当抒情的段落,格拉那多斯把萧邦式的浪漫唯美融入自己的西班牙血液中,窗前凝思的玛哈在情人离去后发出阵阵的喟叹,最后夜莺的巧啭声传来,这种颇具灵性的鸟类似乎已理解了玛哈的命运。

在《戈雅之画》第二部,格拉那多斯深度触及戈雅画作的阴暗面。

 

    第五曲《爱与死叙事曲》( El amor y la muerte: Balada )描述玛哈与为了爱情与荣誉而决斗失败,濒死的玛霍相拥,两人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前四曲的主题透过变形陆续地再现,「叹息」的主题在此愈发显得凄凉。

 

    在一阵吊亡钟声的音响过后,第六曲《幽灵的小夜曲》( Epilogo: Serenada del espectro )接着上场,玛霍的幽灵随着鬼火跳动般的小夜曲现形,热情不减往日,可惜一切都在黎明钟响后飘散了。

 

 

 

诙谐曲B小调作品31之2                             弗雷德里克·肖邦

Scherzo in B flat minor op. 31??No.2                  Fryderyk  Chopin

 

这首诙谐曲也许是作曲家四首诙谐曲中最著名和流行的一首,乐曲开始于充满疑问的短小的音型并以丰满厚重的和弦作为回应,这个主题在反复几次后,引出另外一个主题,乐曲的中段用了令人吃惊的稀松笔法,开始极为简单并异常优美,很快转入一个有戏剧性冲突的乐段,再返回开始的简单主题。

 

第31首奏鸣曲降A大调作品110                  路德维西·冯 ·贝多芬

Sonata in A flat major op. 110??No.31             Ludwig van Beethoven

第一乐章:极有表情的如歌的中板

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xpressivo

第二乐章:极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第三乐章:不过分的柔板+赋格–不过分的快板

Adagio ma?non troppo -Fuga -Allegro ma non troppo

 

    这部作品创作于1821年,是贝多芬最令人惊讶、意味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它具备了成熟的贝多芬音乐中的许多特点:曲式上的自由奔放;扩展中的豪华壮丽;运用赋格和咏叹调手法改变古典奏鸣曲式的框架;以及所有主题间的内在紧密联系,或者说是所有主题都起源于开始的第一主题;第一乐章是相当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极快的快板,有些像诙谐曲,主题从西西里民歌变化而来;第三乐章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带有戏剧性咏叹调的抒情慢板引子,紧接着小抒情调,都用厚重的和弦作为伴奏;第二段是富有悲剧色彩的赋格;第三段是与第一段呼应的小抒情调;第四段又是赋格,主题是前一个赋格主题的音型倒置。

 

中场休息

 

幻想曲 C大调作品17                         罗伯特·舒曼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7                  Robert  Schumann

 

    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是1839年作曲家热恋克拉拉受阻时写成的,是一首抒发舒曼复杂情感的抒情作品。乐曲属于奏鸣曲类型,分三个乐章,乐曲开头摘录了施莱格尔(Schlegel)的四行诗剧,大意是:“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震响着一个小小的声音,它透过了一切音响,转向那暗地窃听的人。”第一乐章的主题控制了整个乐章,舒曼标明要从头到尾都用幻想的、热情的手法进行演奏。乐章的结尾用了贝多芬的声乐曲《致远方的爱人》中第六首歌曲的主题,寄托舒曼对克拉拉的思念;第二乐章是有力的,很有效果的,写作上采用了和声与对位相混的手法;第三乐章是平静而舒展的,富有乐观主义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