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韩军摄影古典music剧照北京音乐厅音乐大师 |
分类: 走近音乐大师 |
梅耶尔与BPO及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EMI公司推出了德国年轻女单簧管演奏家SABINE MEYER与阿巴多/BPO的一张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唱片。这是1998年年底BPO定期演奏会的实况录音。而这个时候也恰逢卡拉杨去世十周年的时刻。不知道是一个巧合还是为赶在卡拉扬10周年纪念而安排的。记得,卡拉扬因为这位美貌的德国女单簧管演奏家能够加入BPO,而与BPO发生了矿日长久的战争。乐团一方以乐队规则上没有录用女队员的条文为由,拒绝卡拉扬聘用这位年仅22的前拜因广播交响乐团第二单簧管乐手。接下来便是卡拉扬利用他的地位权力采用威吓乐团方面,并以取消一些属于BPO的演出计划、录音计划,甚至取消或终止合同等一些不符这位大师美好形象的低级动作与之对抗。结果是MEYER本人无法承受乐团内矿日长久争斗的压力,最终离BPO而去。乐团与卡氏之间的抗争虽然在地方政府出面调停一时得以平息,但是在此之后与乐团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紧张状态。时不时为一些小事而双方大动干戈。结果是卡拉扬也不堪疲惫,在死前的几个月,下决心离开了BPO。
由于卡拉扬身为萨尔兹堡的地头蛇,作为报复行为将萨尔兹堡复活节音乐节原有的与BPO的合同全部转换到VPO等,如果成功的话无疑会对BPO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也就在这个时候卡拉扬死了。看到MEYER/BPO携手的录音出版的一条消息,不禁想起那个时代的卡拉扬+BPO……
前些日子,总算将这张CD收进囊中。购买它的目的之一便是演奏者/乐队间的那一段恩怨史的吸引吧,况且鄙人认为前几年买下的SABINE MEYER在90年与STAATSKAPELLE DRESDEN/HANS VONK的演绎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版本了。最后还是神差鬼使地在一股冲动下买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唱片。
待我翻开随CD的说明书,这才发现MEYER在与ABBADO+BPO的录音中使用的是BASSET HORN,而并非STAATSKAPELLE DRESDEN/HANS VONK版中使用的现代单簧管。而所谓BASSET HORN(有人将其译为巴赛特单簧管)是起源于18世纪的一种属于中低音域管乐器的木质管乐器。由于音色柔软秀美,为莫扎特所喜好。特别是晚年的莫扎特在他的许多作品的谱子中明确标明使用这个BASSET HORN。比如莫扎特在[REQUIEM]等中,就使用了这个乐器。而这部K.622也是莫扎特晚年众多管乐器作品之一。同时,这部K.622也成为了莫扎特生前最后一部协奏曲了。作品完成的两个月后莫扎特便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事实上,晚年的莫扎特如此热衷于管乐器作品的创作,是与一位当时闻名全欧洲的维也纳宫廷的单簧管演奏家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有关。据说两人关系相当密切,莫扎特也确实为他留下了如单簧管五重奏(K.581),单簧管三重奏(K.498)和这部单簧管协奏曲(K.622)等著名的作品。根据斯塔德勒的建议,莫扎特将管乐器的使用扩展到了歌剧领域。我们现在可以从许多莫扎特的歌剧中领略到管乐器的作用和在乐队中重要的角色作用。有人说[管乐器的使用代表着莫扎特半个优美的音乐世界],这句话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回到这部单簧管协奏曲上,和单簧管五重奏一样,作品是设想由斯塔德勒演奏而写的(事实上单簧管五重奏的首演就是莫扎特,斯塔德勒二人参与下完成的)。当时斯塔德勒设想的独奏乐器是一种模仿BASSET HORN所具有的中低音音域的被称之为SOPRANO CLARINET的管乐器。自然这种乐器所具有的音域与现代的单簧管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当然如果使用现代单簧管乐器演奏这部协奏曲,由于和原作独奏乐器在音域上的不同,要保证维持原作风格的话,独奏者需要对现代单簧管做一些演奏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还有就是索性采用BASSET HORN来顶而替之了。
将两个版本的演奏时间对照一下的话,各个乐章几乎在时间上不差多少,同时感到速度节奏没有明显的差异。除了独奏乐器不同而产生的独奏乐器的音色不同外,一些部分的装饰法也不尽相同。新版给人感觉独奏乐器的演奏过于朴素,缺乏旧版本的莫扎特特有的略显华丽的优美。尽管BASSET HORN的音色要比旧版中的单簧管的音色显得柔美,然而旧版中MEYER使用单簧管时的演奏让人感到更加到位,或许单簧管不具备的音色必须通过演奏者全力调整的缘故,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听过ABBADO+BPO的版本后,更觉得MEYER的那个STAATSKAPELLE DRESDEN/HANS VONK版本的真价所在。另外,ABBADO+BPO的表现好象也是差强人意。总觉得乐队无法和独奏乐器形成对比的效果,给人以疲惫不堪的感觉。特别是第一乐章,或许阿巴多为了使整个乐队的音色匹配这个不常见的BASSET HORN,反过来倒是显得拘谨有余,作为独奏者,MEYER的表现波动并不大,或许是乐器的不同的缘故,新录音中的音色显得朴素些,好象和我心目中的莫扎特特有的音色,风格略有不一。当然这大概因人不一,感觉也会略有差异。
当然,无法简单地从两个录音中选择出优劣,但是鄙人还是倾向于MEYER的现代单簧管版本的演绎。同时STAATSKAPELLE DRESDEN/HANS VONK的配合也是相当到位。令人信服的一个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版本。
莫扎特编号作品的“伪作”
莫扎特的作品K.297b(B?),K.289,K.Anh226,K.Anh227是否为伪作?
所谓的伪作必须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虽然标明为莫扎特的作品,但是证据表明出自他人之手的。事实上许多不明作品仅仅是缺乏是莫扎特本人之作的证据罢了。所谓的证据有那么几个条件:
其一,作品在莫扎特本人在世的时候被正式的出版过。这样的话即便缺少莫扎特本人的原稿也大概被认为是莫扎特的原作了。
其二,作品没有被出版,但是有莫扎特自笔的原谱。哪怕是部分的……
如果能够具备上面二者之一的,作品将被保留在K6的编号中。否者的话,即便是K1时代开始就被编号的作品也会有不是莫扎特本人作品的嫌疑。上面提到的K297b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原作”是莫扎特在1778年前后在巴黎遇上包括长笛、双簧管、圆号和大管的四人管乐器演奏家,莫扎特专门为他们写下了这四件乐器的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问题是作品并没有公演,且独奏乐器的分谱却遗失了……。后来上个世纪初又出现了单簧管替代了长笛的抄写谱。当时在K2的年代里就被认为是莫扎特的编曲作品以Anh9的编号列入了K2版本的作品目录。到了K3版的编号时候,就被编成了K297b。问题在于抄谱的笔迹被判断出并非莫扎特被人所为,结果被认为有三种可能,
a).他人的作品(伪作)
b).莫扎特原作的他人改编曲
c).莫扎特自己改编原曲的作品
结果K6版编号将这个作品定为伪作从作品编号中删除了,但是由于缺乏证据排除上述非b),c)的可能,事实上目前也只能称这个作品是个“疑作”。最终水落石出也只能够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出现为止了。当然就这个作品而言,事实上持正反两种观点的学者都有,问题是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了,这样一来永远是个疑作的可能性也相当大。
上面设问的一些作品,多数都有这样的色彩。与其说是“伪作”倒不如说是“疑作”。不过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听一听这个作品,不要应为是“疑作”而错过了这个作品。当然从音乐的Authentic角度来说确保其音乐正统性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我们爱乐人来说,音乐的趣味性就此而遗失了的话,就不上算了……。其他的一些编号作品的真伪,待我有时间查一查,查到了的话另外回复。尽管这也是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的镇论内容
伯姆版
我收藏的其它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