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亚美食节今天在体育馆开张。去年好象是海峡两岸美食节,明年的冠名权不知道又会轮到哪个洲哪个洋头上。大红的宣传横幅上大言不惭地写着邀请印度、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名厨掌勺,真是雷死人不偿命的荣幸哟。可以跟萱爸经常去的那家摩托车修理店一比,只有十来个平方的门面,却号称“寰球摩托车修理中心”。全家老小四口倒是都装下了,也算是对得起它那气势恢弘的店号。
美食节,各地风味小吃不用多说是主打产品,外加服装摊,微型零售超市,盗版书摊的延伸,最外围是小孩子的游戏场,旋转木马呀,喜羊羊的电动投币玩具车呀。音箱喇叭自然是开得震天响,晚上我呆在家里都能听到凤凰传奇的激昂歌声,不知道紧贴着体育馆的二中学生受到了干扰没?
都说每年老一套没啥新花样,但是夹闹热场的人总是会有的。下班回家时依旧从体育馆里面穿过,看见单位里不回家吃中饭的几个老男人,很醒目地在那里流连。场内无人气,他们近水楼台充当了一回先锋。才第一天哪,四面八方的食客们还在路上赶呢。
美食节的性质其实跟赶交流差不多。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六,是甘霖赶交流的日子。赶交流是本地的说法,赶集或者赶庙会,更通俗易懂一些。不过我觉得赶交流更形象,确实是各式货物的一次大交流。乘着下半年的收获季节和农闲季节,就是农民口袋里有点钱身子又有点闲的最佳时段,那些个摊贩今天在两头门,隔几天就到了大王庙,走马灯似地走遍各个乡镇。作为食客衣客看客不管什么客的我们,自然会紧追慢赶地跟着他们赶赴一场又一场的集会。
在交通并不发达且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社会里,赶交流跟过年过节一样地隆重而盛大。男人们不外乎是买些平时里不太能见到却在生活里要用到的实用大物件,箩筐呀竹椅呀;女人们则扯几尺漂亮的棉布,挑一些便宜的小零碎,小孩子们当然是吃字当头。记得当年我买过五分钱一包的珠栗,两个柿红,我姐则挑了一段煮熟的藕。姐说甜甜的真的很好吃。我一看那黑不溜秋的长相就坚决不上当。也奇了,好歹是江南人士,那个时候真的不识藕。
成年后,经济快速发达到超市遍地开花的地步,赶交流的习俗虽然依旧存在,采购不再排在第一位,大家借交流之名行亲朋好友聚会之实,真的是捧捧场夹夹闹热场。
以前,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凑热闹的人,可是每年这个时节,不是姐姐就是母亲打电话来邀请。今年倒是没人会来邀请了。母亲因为甲状腺长结节今天住进了医院里。为此,我还谢绝了梅约我去赏风景的盛情邀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