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让我最不离不弃的,除了电视还是电视。我突然想大大赞美电视,不过是昨晚的一个节目所致。看到一张熟悉的脸站在上面讲课,那张脸就是因为电视剧而熟悉。他演了新龙门客栈里的大太监魏忠贤,以至于让我觉得他就是太监的最佳代言。有一只电视连续剧,剧名叫什么讲什么内容都不记得了,却记得他在里面演一个很坏的人,居然在台上临时演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片段,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那一刻才发现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演员,虽然他长就了一张很恶俗的脸。昨晚看了节目,才印证了我的感觉,他是演舞台剧出身的,曾经和赖声川一起合作过很长时间。他说一个聪明的演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让自己归零。
就为这一句话,我觉得又一次被电视大大感动一番。有人说电视是最无聊的机器,电视剧是肥皂剧。可是在这大片大片的无聊中,我总能会遇到一些惊喜。如今有多少种传媒工具,不是盯着漂亮妹妹的绯闻就是沉陷于自我爱怜的小资里。李立群,就是那个长得很一般却演得不一般的台湾演员,要不是电视这个节目,哪有机会出来讲那么多话,让我们有新的认知?
看完了东方台的《名人大讲堂》,其他的节目就意兴阑散了。随手拿过《江南》杂志,一本经常被拿起又放下的替补书,我特意翻到了《解读濮存晰》这一篇。我一直知道这个内容的存在,却没有去看它,我在想,一个演员能让人有怎么样的解读呢?是通俗还是深刻?是面面俱到还是眼光独特?看完了李立群的讲述,终于有了阅读的欲望。
濮存晰,也是因为电视才让我们熟悉的,虽然他是一名人艺演员。舞台剧永远
是小众的,电视剧才是大众的文化载体。我们知道他很红,也看见他出现在许多商业或公益广告的画面上。我们不知道他演了鲁迅,演了弘一法师(没拿片酬),却没有机会上映。他说,我们看到人艺的秋天来了,可我们却没有想到还有冬天。
好讽刺的是,我在无聊庸俗的电视里经常能看到流星般的闪光点,在纯文学杂志里的所谓的文学小说里却找不到一点精神所在,却在一个叫《文学比邻》的栏目里发现对一个演员的解读很深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