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儿童杂事诗图笺释》。周作人诗,丰子恺图,钟叔河笺释,中华书局出版。也是2006年12月特价书市中的斩获品之一。原价20圆,5折得之。这样的书算得上是古董了,人古,书的排版也古,竖排,繁体,不是老学究很少会有人多看一眼。真的不看,收藏也是好的。按现下热闹的股市术语来说,这样的绩优股,逢低买入总是亏不到哪里去的。“做载道之文已深觉厌倦,为言志之作又缺乏心情,唯以此遣有生之涯耳……”(钟叔河)“以七言四句歌咏风俗人情,本意实在是想引诱读者进到民俗研究方面去,此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与中国有重大的意义”(周作人)因为周作人写到了许多日益远去的乡俗,所以看着也特别亲切。“新装扛秤好秤人,却喜今年重几斤。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立夏》)
5、《如梦记》。文泉子著(日),周作人译,陈子善编。因为书上没有购书记载,我也想不起是何年所得。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久远的年代,生活真的如梦一般恍惚。《如梦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青木正儿的《中华腌菜谱》系列,《一茶的诗》……是一本有关日本的风俗和日本汉学家眼里中国饮食文化的书。青木正儿写到从朝鲜去北京的路上买到一篓子标签不清楚的“虾油玉爪”,到了北京打开一看,才知道是“虾油王(黄)瓜”。我是真的吃过虾油玉爪。刚到婆家的几年,每次过年前婆婆都会浸上一坛虾油鸡爪(婆婆是上虞人),因为本地没有这样的做法,一开始我还不习惯那特殊的味道,后来也慢慢的跟着吃起来,才吃出别样的风味来。再后来我们有了小孩,婆婆因为一心扑在小孩身上,许多应该讲究的都省了去,比如做节至这样的大事,更不用说那些口味好却操作繁琐的菜,除非小孩喜欢,否则就不得不从餐桌上隐退了。现在因为吃不到嘴,所以特别想念。每次对吃食念念不忘时,我就会想等我老了有时间了,也一定要学着去做一些自己向往的好菜。好象现在自己也是大忙人一个似的,专心致志地弄点吃的,感觉也应该是属于年长人的专利。
加载中,请稍候......